不是真生妄,妄迷真而起。
悟妄本自真,知真妄即止。
妄止似终末,悟来似初始。
迷悟性皆空,皆空无终始。
生死由此迷,达此出生死。

答复礼禅师《真妄偈》

不是真生妄,妄迷真而起。

悟妄本自真,知真妄即止。

妄止似终末,悟来似初始。

迷悟性皆空,皆空无终始。

生死由此迷,达此出生死。

注释:

  1. 不是真生妄:这里的”真”是本体,”妄”是现象,两者相对。不是真的生出了妄心(即妄想、虚妄)。
  2. 妄迷真而起:因为妄念(虚妄的念头)而迷失了真实的心性。
  3. 悟妄本自真:通过领悟到虚妄的本质,认识到它原本就是真实的。
  4. 知真妄即止:理解到真与妄的关系,明白了它们都是暂时存在的现象,不必过于执着。
  5. 妄止似终末:当妄念停止的时候,就像事物的终结一样,一切归于平静。
  6. 悟来似初始:而当觉悟出现时,又好像回到了最初的状态。
  7. 迷悟性皆空:无论是迷惑的心性还是觉悟的心性,都是空无的,没有实体。
  8. 皆空无终始:这种空无的状态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9. 生死由此迷:由于迷失了本性,生死轮回也因此产生。
  10. 达此出生死: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够摆脱生死轮回,达到解脱的境地。

赏析:
这首诗是回答礼禅师的《真妄偈》。诗中阐述了“真”与“妄”的关系,以及从迷乱状态到觉悟境界的转变过程。诗人通过对“真”、“妄”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修行的要义。

诗的第一句“不是真生妄”,强调了“真”与“妄”的根本区别。第二句“妄迷真而起”,表达了因妄念而迷失本性的过程。第三句“悟妄本自真”,表明通过领悟可以认识到妄念的真实本质。接下来的几句则描述了通过觉悟而达到的清净境界——“妄止似终末,悟来似初始”,表示在悟后,一切虚妄如同终结般地消散了;而在觉悟之初,又仿佛回到了最初的状态。

最后两句总结了整个修行的过程:“迷悟性皆空,皆空无终始。”指出无论在迷惑还是在觉悟时,其本质都是空性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开始或结束。这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和生死轮回的哲学思想。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修行者由迷茫到觉悟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佛教中对“真”、“妄”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体会到禅宗对于内心世界的洞察和对生命本质的把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