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明见嫌,倚相在摈。秉笔如今,随班不进。班退史归,惘然畴依。
奏问莫睹,嘉谟固稀。取彼诰命,禄为国肥。炯哉时皇,言必成章。
德宣五帝,道奥三皇。如何翌臣,嚵肉嗜𥁃。觜距磨抉,楅衡拘长。
控截僚位,占护阳光。垣私藩已,远史廋唐。俾德音嘉访,默缩暗亡。
咽典噤法,盖圣笼昌。曷以致此,史文不张。后必非笑,将来否臧。
谓乎殿空扆逸,朝懵廷荒。不知奸蔽,文失汪洋。有贞观业,有永徽纲。
亦匿匪见,亦寝匪彰。赖有后臣,斯言不佞。伊尹直心,太甲须圣。
事既可书,史何不命。乃具前欺,大陈不敬。曰逐史之喻,请以物并。
且十夫树杨,一夫欲竞。栽既未牢,摒岂能盛。帝业似栽,逐史似摒。
穆宗怃然,若疚若醟。昔何臣斯,隐我祖正。不传亲问,不写密诤。
【诗句】
圣政纪颂
丘明见嫌,倚相在摈。秉笔如今,随班不进。班退史归,惘然畴依。
奏问莫睹,嘉谟固稀。取彼诰命,禄为国肥。炯哉时皇,言必成章。
德宣五帝,道奥三皇。如何翌臣,嚵肉嗜𥁃。觜距磨抉,楅衡拘长。
控截僚位,占护阳光。垣私藩已,远史廋唐。俾德音嘉访,默缩暗亡。
咽典噤法,盖圣笼昌。曷以致此,史文不张。后必非笑,将来否臧。
谓乎殿空扆逸,朝懵廷荒。不知奸蔽,文失汪洋。有贞观业,有永徽纲。
亦匿匪见,亦寝匪彰。赖有后臣,斯言不佞。伊尹直心,太甲须圣。
事既可书,史何不命。乃具前欺,大陈不敬。曰逐史之喻,请以物并。
且十夫树杨,一夫欲竞。栽既未牢,摒岂能盛。帝业似栽,逐史似摒。
穆宗怃然,若疚若醟。昔何臣斯,隐我祖正。不传亲问,不写密诤。
【译文】
圣政纪颂
孔子感到讨厌(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很多负面行为),于是将司马迁排斥在史官之外(现在司马迁仍然被排斥)。
手持笔现在却不再进入朝廷(司马迁在晚年才得到皇帝的信任,重新被召入京城)。
询问历史问题时看不到(司马迁的《史记》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多缺点和错误)。
取得那封诏书,俸禄丰厚(因为这是汉武帝亲自写的诏书,所以司马迁认为这封诏书非常重要)。
真是英明神武的君王啊,言辞必定非常得体(他的言论非常符合帝王的风范)。
德行宣扬了五帝,道理超越了三皇(他的道德和学问都非常高深)。
为什么后世的人不能追随他呢(他们只看到表面的现象没有看到本质的东西)。
觜、距两星相互摩擦(指司马迁与当时权臣的斗争),车辕与衡木相互纠缠(指司马迁与当时政治斗争的失败)。
控制、拦截官职地位,占据、守护阳光(指司马光等人对王安石变法的阻挠)。
城墙私有藩镇已经形成,远离历史记载唐王朝(司马光等反对新法的行为被历史所记载)。
让德音广为流传,默默无闻地死去(指司马光等人死后,司马光等人反对新法的观点依然存在)。
咽下典籍沉默不语(指司马光等人对历史的看法)。
因为受到圣人的束缚而无法发展(指司马光等人因受传统思想影响而不能创新)。
为什么不能够做到这些(指司马光等人反对新法的行为)。
伊尹是正直无私的人,商汤王需要圣人(指司马光等人反对新法是因为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是暴政)。
这些事情都可以写成历史,史书却不加以记载(指司马光等人反对新法的历史被抹去)。
最后请求将这些事情并列在一起(司马光等人反对新法的历史被并列在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之后)。
十个农夫种植一棵杨树,一个人想要竞争(指司马光等人反对新法的行为与王安石变法的竞争一样激烈)。
栽种已经不牢固,排挤怎么能成功(指司马光等人反对新法的行为就像这棵杨树一样无法成功)。
伟大的事业就像这棵树一样(指司马光等人反对新法的行为使国家失去了强大的基础)。
穆宗皇帝感到茫然(指司马光等人反对新法的行为使皇帝感到迷茫)。
以前大臣们就是这样(指司马光等人反对新法的行为像以前的大臣一样)。
不传告自己的亲人(不把反对新法的观点传给自己的家人)。
不写密信讨论对策(不把反对新法的观点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