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欲曙花冥冥,啼莺相唤亦可听。乍去乍来时近远,才闻南陌又东城。
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欲啭不啭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
前声后声不相及,秦女学筝指犹涩。须臾风暖朝日暾,流音变作百鸟喧。
谁家懒妇惊残梦,何处愁人忆故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
不及流莺日日啼花间,能使万家春意闲。有时断续听不了,飞去花枝犹袅袅。
还栖碧树锁千门,春漏方残一声晓。
东方欲曙花冥冥
啼莺相唤亦可听。乍去乍来时近远,才闻南陌又东城。
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欲啭不啭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
前声后声不相及,秦女学筝指犹涩。
须臾风暖朝日暾,流音变作百鸟喧。
谁家懒妇惊残梦,何处愁人忆故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
不及流莺日日啼花间,能使万家春意闲。有时断续听不了,飞去花枝犹袅袅。
还栖碧树锁千门,春漏方残一声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首句“东方欲曙花冥冥”设定了一个宁静的早晨背景,为接下来的自然描写奠定了基调。接着,诗人通过“啼莺相唤亦可听”表达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氛围。这种和谐的自然声响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诗中“乍去乍来时近远”和“才闻南陌又东城”两句,形象地展现了莺鸟在花间的自由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点发出的悦耳声音,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此外,诗人通过比喻和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莺鸟的声音比作上林的回响、下苑的轻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诗句“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进一步扩展了莺鸟声音的形象性,仿佛莺鸟在上林和下苑之间穿梭,其声音温柔而富有情感。这种描述不仅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生命力,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生命力的赞美和感慨。
诗中的“欲啭不啭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则表现了莺鸟的微妙情感。它似乎在犹豫是否要歌唱,但又因为某种原因显得娇媚可爱。这部分描写增添了一种诗意的悬念,使得整个场景更加鲜活和动人。
接下来的“前声后声不相及,秦女学筝指犹涩”,通过对比前一句的莺鸟自由自在的鸣叫和后一句的秦女弹筝技巧生涩,展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加深了读者对自然界多样性的理解。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春风的描写和各种鸟类的活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谁家懒妇惊残梦,何处愁人忆故园”这两句,不仅反映了人们对于家园的思念,也反映了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和新生。
“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则以季节变化为背景,描绘了伯劳和戴胜等小鸟的活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美感的春日画面。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意象,使诗歌既具有画面感,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