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
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
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
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
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注释】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吾友张贞期:指我的友人张贞期。

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人随流水逝去,我留下的只有诗书。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严光喜欢隐居,谢灵运喜欢远游。

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清风刚吹来时作颂,闲暇无事时消除忧愁。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时常跟古人一起谈论,足迹将追随山水的幽深。

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我孤独地仰望苍穹,只能看见黄河流淌。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时光流转,年华已晚,物事已萧索凄凉。

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天空高远难以问询,掩面哭泣去乘船离去。

【赏析】

此诗为诗人怀念故交而作。诗人在《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中曾说:“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河》)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两句诗意创作的。

“吾友东南美”,这是全诗的第一句,也是全诗的起兴之辞。它概括介绍了诗人所要介绍的人物:张贞期的人品、才华和抱负。诗人用“东南”一词,表明了诗人与朋友张贞期地域相隔遥远;用“美”字,则说明张贞期具有美好的品德和出众的才华。“昔闻登此楼”,是诗人对张贞期生平事迹的回忆。诗人回忆张贞期曾登上水门楼观览黄河的壮丽风光,并写下了许多赞美黄河、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

“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上留。”这是第二句,是诗人由追忆转入现实,写自己面对亡友所写诗歌的感受。“人随川上逝”,是实写。“人逝”即指张贞期逝世。诗人目睹黄河水流不息,不禁想到张贞期也像黄河一样,永远奔涌向前,永不停歇。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亡友的崇敬和惋惜之情。“书向壁上留”是虚写。张贞期逝世后,其诗传于后世,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后人把张贞期的遗诗刻在墙上,供后人瞻仰。这里诗人又运用了想象,把张贞期生前热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出来,表现了诗人对张贞期学识渊博的赞赏。“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两句诗,不仅使读者了解到诗人对亡友的敬爱之情,而且从侧面反映了张贞期生前刻苦学习、孜孜不倦的精神风貌。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严子”指严光,他是一位著名的隐士,东汉光武帝刘秀曾请他出仕,他坚决推辞不受,后来归隐于富春江畔。“谢公”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他曾隐居会稽山阴县九峰山下,自号“兰亭散人”。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赞扬了张贞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这是第三句,是诗人对张贞期诗风的评价。“清风”是指张贞期所写的赞颂黄河的诗句。“初作颂”指这些诗句最初被人们称赞;“复销忧”指人们在闲暇之际又能从他的诗中得到乐趣。这句诗既肯定了张贞期的诗歌艺术成就,又表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爱好和情趣。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这是第四句。诗人用“文字古”形容张贞期的诗歌作品古朴典雅、清新俊逸;用“山水幽”来形容张贞期的生活环境幽静秀丽、优美宜人。这里的“时与”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张贞期诗歌作品的推崇,又表现了他对张贞期生活道路的羡慕。

“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这是第五句,是诗人对张贞期一生遭遇的慨叹。“已孤”指诗人感到张贞期一生孤独、寂寞;“空见”指张贞期虽然已经去世,但人们仍然可以见到他留下的诗歌;“黄河流”指张贞期的遗诗流传至今。诗人通过这四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张贞期一生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之情。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这是第六句,是诗人对人生易逝的感叹。诗人认为,人生短暂,光阴易逝,因此应该珍惜时间,奋发有为。“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最后两句是诗人在告别亡友时的情感抒发,意思是:天高云淡,无法询问,只好含泪挥别。这两句既是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又是对朋友张贞期离别时的安慰和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