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藤为拄杖,白净色如银。
得自高僧手,将扶病客身。
春游不骑马,夜会亦呈人。
持此归山去,深宜戴角巾。

【注释】答僧:对僧人的问候,答谢他赠送拄杖。

杖:手杖。灵藤:藤制的手杖。为:做……

杖:手杖。白净色如银:白色的杖身就像银子一般光亮。

得自:得到。高僧:僧人。

将扶病客身:用来扶持病中之人的身体。

春游不骑马:在春天出游时,不骑马而行。

夜会:夜晚聚会。亦呈人:同样可以供人观赏。

持此归山去:拿着这个拄杖回家去吧。深宜戴角巾:最好应该戴上头巾。

【赏析】这是一首答谢诗。诗题中的“答僧”即指诗人向僧人答谢赠物之意。

第一句“灵藤为拄杖,白净色如银”,是说这根灵藤做成的手杖十分精致,白色洁白,质地像银子般亮洁。诗人用“白净色如银”来形容它,既突出了其质地的纯净和色泽的明亮,又表达了自己对这根手杖的喜爱之情。第二句“得自高僧手”,则是说自己得到了这么一根精美的手杖,完全是僧人赐予的馈赠。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得自”这一动作,既表现了手杖的来历,又强调了僧人赠予者的身份地位。第三、四句则描绘了僧人赠予手杖后的情景。“春游不骑马”,是说在春天出游时,僧人没有骑上马匹而是手持杖步行;“夜会亦呈人”,是在夜晚聚集在一起聊天或打坐时,僧人也常常拿着这个手杖。这两联都是写僧人使用手杖的情境,既表现了僧人的生活特点,也暗示了手杖与僧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五、六句是写送别的情景。“持此归山去”,是说僧人要将这个手杖带回去;而“深宜戴角巾”,则是指僧人应该带上头巾,以表示他对佛教的虔诚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里的“宜”字,既表示应该如此,又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情趣。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赠送手杖这一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僧人手持一根精美的手杖,漫步于山林之中;而在夜晚,他则会坐在月下或石上,手持手杖,静静地思考着人生哲理。同时,诗人还通过送别僧人这一场景,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