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
凤凰宛转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
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拭生光辉。
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
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

这首诗的原文是:

古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

凤凰宛转有古仪,欲为首饰不称时。

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拭生光辉。

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

虽离井底入匣中,不用还与坠时同。

译文:

古钗坠落到井里失去了颜色,如今又从百尺的淤泥中被找到。
凤凰的形态在旋转中展现出古老仪态,但它想作为首饰却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
女伴们围观却不知道它的主人们是谁,她们轻轻地擦拭着它的光泽。
兰膏早已用尽,只有股角部分还保留着一半的形状,雕刻的纹饰和样式已经无法辨认出年代。
虽然它曾经从井底跌落并沉入泥沙,现在又被放入匣子里,但它已经不再需要和当初一样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件古代的首饰,它在井中失事之后被重新找到,经历了一番沧桑。诗中通过对这件首饰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于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

第一句“古钗堕井无颜色”形象地描述了古钗坠入井中后失去原有的色泽和光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物品的衰败。第二句“百尺泥中今复得”则展现了首饰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从淤泥中再次被发现的幸运和喜悦。这两句通过对比和转折,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第三句“凤凰宛转有古仪”通过凤凰这一意象,表达了首饰曾经的美丽和优雅。然而,第四句“欲为首饰不称时”则透露出了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即使是昔日的瑰宝也难以适应当下的审美标准。这句中的“不称时”不仅指物质上的不适应,更隐喻了观念和时代的冲突。

第五句“女伴传看不知主”展现了周围人对这些古物的无知与好奇,他们只是围观而未曾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第六句“罗袖拂拭生光辉”则生动描绘了人们对古董的珍视和维护,即便是磨损的部分也不愿放弃,反而更加珍惜它们的存在。

最后两句“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进一步揭示了这件古钗的命运悲剧。它已经失去了所有原有的装饰,只剩下半截断股,连雕刻的花纹和样式也难以辨识出具体的历史背景。这种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无情,使得这件古钗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文化遗产的感慨之情。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尽管时光流转,但有些东西的价值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反而可能因此变得更加珍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