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随泛梗,羁旅到西州。
举翮笼中鸟,知心海上鸥。
山光分首暮,草色向家秋。
若更登高岘,看碑定泪流。
岐下送友人归襄阳
岁月蹉跎随波逐,离别西州感怀深。
举翮笼中鸟自由,知心海上鸥自在。 山光分影暮云合,草色向家秋意浓。 若问登高望远意,泪洒岘碑思未终。
诗句释义
- 蹉跎随泛梗:表达了自己随着时间流逝而感到的无力和迷茫,如同漂浮不定的木梗随波逐流。
- 羁旅到西州:描述了诗人因公务或私事前往西部的州郡,体现了一种旅行或迁移的状态。
- 举翮笼中鸟:形容自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无法自由飞翔,象征着束缚和无奈。
- 知心海上鸥:用海鸥比喻知己,表明与知己的关系亲密无间,如同海鸥自由翱翔于天际。
- 山光分首暮:暗示着日落时分,山色开始显得朦胧,带有一丝别离的情绪。
- 草色向家秋:描述秋天来临,草木变色的场景,可能寓意着对家乡的思念。
- 若更登高岘:如果继续攀登高处,可能会引发更深的感慨和思考。
- 看碑定泪流:表达看到墓碑时的悲伤情绪,泪水不禁流出,展现了深厚的情感。
译文注释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中“蹉跎随泛梗”与“羁旅到西州”,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无力感和对未知的畏惧;“举翮笼中鸟”与“知心海上鸥”,则展示了诗人的内心自由与外界限制的对比。“山光分首暮”与“草色向家秋”,分别代表了旅途中的景色变化与对家乡的思念。最后的“若更登高岘,看碑定泪流”,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登山活动,更是心灵的洗礼和情感的宣泄。整体上,这首诗以其深情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友情、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故土的眷恋。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贾岛对自己送别友人归襄阳时心情的一种抒发。从“蹉跎随泛梗”到“若再登高岘”,每一个词句都饱含深情,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与对未来的展望。特别是“举翮笼中鸟,知心海上鸥”这两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由的向往,也暗喻了与友人深厚的情谊,如同海鸥般自在而坚定。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深度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他们对于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感悟。
评析
贾岛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在这首诗中,贾岛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的结合,形成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友情和自然的深刻感悟。这种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的表现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更强的感染力。此外,贾岛的诗歌多以简洁的语句传达深远的思想,这一点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因此,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贾岛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的独特视角。
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贾岛游历襄阳之时。在唐代,襄阳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城市,也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贾岛作为一名僧人,虽然身份特殊,但其诗歌创作并未因此而受限。相反,他在诗中常常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他离开襄阳返回途中所写,反映了他对这次旅行的感受和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贾岛的个性和他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