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别离久,江上心可得。
惆怅增暮情,潇湘复秋色。
故山隔何处,落日羡归翼。
沧海空自流,白鸥不相识。
悲蛩满荆渚,辍棹徒沾臆。
行客念寒衣,主人愁夜织。
帝乡片云去,遥寄千里忆。
南路随天长,征帆杳无极。
【解析】
此诗题下原注“古桥村在桂阳西州”,桂阳、西州均为地名。古桥村是作者的住处,也是诗人离别洛阳之后寄居的地方。
第一联:“洛阳别离久,江上心可得。”
译文:我在洛阳与亲人分别已久了,但此刻心情却可以如长江水一样流淌自如!
“洛阳”点出离别之地;“别离久”,表明离别的时间之长,而“久”又隐含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江上”即“江边”,“得”字表明诗人此时的心情舒畅,没有忧愁和痛苦。
第二联:“惆怅增暮情,潇湘复秋色。”
译文:我惆怅地增加了夜来愁思,潇湘地区又到了秋天景色。
“暮情”,指傍晚的愁思;“秋色”,指秋天的景致。
第三联:“故山隔何处,落日羡归翼。”
译文:我的家乡在哪里呢?只能看到天边落日的影子,羡慕着那南飞的鸟儿。
“故山”,指自己的故乡,即“家山”,也就是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落日”指夕阳,这里代指太阳。“归翼”,喻指鸟南飞归巢。
第四联:“沧海空自流,白鸥不相识。”
译文:茫茫的大海中只有波涛滚滚,海鸥也不懂得什么是归宿。
“沧海”比喻广阔的空间,这里指茫茫的海洋,象征诗人内心的无限空间。“白鸥”指海鸥。“识”同“知”。
第五联:“悲蛩满荆渚,辍棹徒沾臆。”
译文:蟋蟀声声叫个不停,停泊小船徒增伤感,只留下一腔愁绪。
“荆渚”,指荆州一带的湖泊。“辍棹”,停船休息。“沾臆”,沾湿衣襟,形容愁绪满怀。
第六联:“行客念寒衣,主人愁夜织。”
译文:旅途中的人思念家中的寒衣,而主人则为夜晚的劳作而烦恼。
“行客”,指旅人。“寒衣”,指冬天穿的棉衣。“夜织”,指夜晚纺织。
第七联:“帝乡片云去,遥寄千里忆。”
译文:皇帝的宫殿中一片云彩飘去,我把它远远地寄托给远方的朋友。
“帝乡”,指皇帝所在的京城长安,这里代指长安。“片云”,指飘动的一片云彩。“遥寄”,把远方的消息传递给远方的人。
第八联:“南路随天长,征帆杳无极。”
译文:沿着大路一直往前走,征帆高高飞扬,消失在无边无际的天空里。
“南路”,指从桂阳西州的一条道路向长安进发的道路。“天长”,指路途遥远。“征帆”,泛指远行的船只。“杳无极”,极言远行之远,无边无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当时诗人在桂阳西州的古桥村住了近一年。诗人在桂阳西州的古桥村住时,与家人离别很久,内心感到十分惆怅和空虚。他来到桂阳西州后,心情非常愉快,觉得江上的水可以自由奔流,没有拘束。然而,这种快乐的心情只是暂时的,不久就产生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这时诗人又看到潇湘地区已是秋天的景象,更加增添了他的忧愁。最后,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在遥远的南方,只能看到天边落日的影子,羡慕着南飞的大雁。诗人想到这些,心中不禁产生一种悲伤的感觉。于是写下了这首七绝。
首联“洛阳别离久,江上心可得。”诗人在洛阳与亲人离别已经很久了,此刻心情可以像长江水一样自由流淌。诗人用“久”字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得”字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心情舒畅,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颔联“惆怅增暮情,潇湘复秋色。”诗人惆怅地增加了夜来的愁思,潇湘地区又到了秋天景色。“暮情”指傍晚的愁思,“秋色”指秋天的颜色。诗人用这两个词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颈联“故山隔何处,落日羡归翼。”我的家乡在哪里呢?只能看到天边落日的影子,羡慕着那南飞的鸟儿。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自由的渴望。
尾联“沧海空自流,白鸥不相识。”茫茫的大海中只有波涛滚滚,海鸥也不懂得什么是归宿。诗人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同时,他也用这个意象来表达他对未来的不确定的恐惧。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抒发诗人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他的内心感受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