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树哑哑惊复栖,含烟碧树高枝齐。月明露湿枝亦滑,城上女墙西月低。
愁人出户听乌啼,团团明月堕墙西。月中有桂树,日中有伴侣。
何不上天去?一声啼到曙。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明确要求,然后根据内容和情感从主题、意境、手法等方面分析。此诗为乐府诗,是一首抒情诗。全诗通过对乌啼的描写,抒发了游子思乡怀归的感情。首联写月明之夜,乌儿惊鸣,绕树飞转;颔联写乌啼声中,碧树高枝,含烟露水;颈联写月亮西坠,城上女墙低垂;尾联写月中桂花树,日中有扶桑树。最后用“何不上天去?一声啼到曙”作结,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

译文:月夜之中,乌儿在树间惊叫着停旋,含着烟雾,碧绿的树木高高的树枝齐刷刷地耸入夜空。月光洒满大地,露珠沾湿了树枝,光滑滑的,好像涂上了白霜。城上女墙西边,月亮低垂,像一面镜子映照在城墙上。

愁人(我)走出房门,聆听那乌儿凄切的啼叫,圆圆的明月从墙角坠落下来。

月中有棵桂树,太阳中有一只神鸟。

为什么不飞向天空,只让一声啼叫,直到东方天刚亮才停止。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乌夜啼》的作品。诗中描写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夜景图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月下乌啼。乌啼之声,如怨如慕,使人闻之心伤。作者以“哑哑”两字摹声,以“惊复栖”三字状情,把乌啼之音写得惟妙惟肖。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却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艺圃杂记》)之功。“含烟碧树高枝齐”,写夜色朦胧中的景物,使整个画面充满了静谧之感,也烘托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寂。

第三句“月明露湿枝亦滑”,承上句而来,写夜色之清、露之重。“月明”二字写出了月色的明亮,“露湿”两字写出了秋夜的清冷,“枝亦滑”三个字则写出了秋夜之寂静。这一句既写出了环境的静谧,又渲染了气氛的幽冷,与前两句相呼应,更显出诗人此刻的心情之凄凉孤寂。

第四句“城上女墙西月低”,写诗人仰望月宫的情景。诗人仰望月宫,只见月亮西坠,城上女墙低垂。“城上女墙”指的是古代宫殿上的楼橹或城头上的女儿墙。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月宫图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第五句“愁人出户听乌啼”。这里所说的“愁人”是指诗人自己,他因思乡而感到忧伤。他走出门外,聆听那乌儿凄切的啼叫。这句诗通过诗人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他内心的孤独无助。

第六句“团团明月堕墙西”,承接上句而来,写月中桂花树,日中有扶桑树。这里所说的桂花树和扶桑树都是神话传说中的神树。诗人将它们比喻成地上的月亮和太阳,进一步渲染出了月宫中的神秘氛围。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第七句“月中有桂树,日中有扶桑”。这句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和太阳以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写法不仅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意思。

最后两句“何不上天去?一声啼到曙”,是全诗的总收。这里所说的“上天去”是指诗人渴望飞向天空,摆脱眼前的困境。他发出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而“一声啼到曙”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这两句诗虽然简单,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