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去寒就暖识所依,天长地阔栖息稀。
风霜酸苦稻粱微,毛羽摧落身不肥。裴回反顾群侣违,哀鸣欲下洲渚非。
江南水阔朝云多,草长沙软无网罗。闲飞静集鸣相和,违忧怀惠性匪他,凌风一举君谓何。
【注释】
嗷嗷:鸟叫声。鸣且飞:鸣叫并飞翔。
穷秋:深秋季节,指秋天的末。南去春北归:秋天南迁,春天北归。形容鸟的生活习性。
去寒就暖识所依:冬天避寒向温暖的地方靠近。
天长地阔栖息稀:天空广阔,大地辽阔,鸟儿无处可栖。
风霜酸苦稻粱微:风霜刺骨,稻粱(粱谷)稀少。
毛羽摧落身不肥:羽毛被风雨打落,身体消瘦。
裴回反顾群侣违:回头观望,同伴离去。
哀鸣欲下洲渚非:悲哀地啼叫,想落在水中的沙洲上,却不是目的地。
江南水阔朝云多:江南地区河流宽广,早晨的云彩多。
草长沙软无网罗:草地平坦,没有网罗之类的捕食工具。
闲飞静集鸣相和:随意飞行,安静地聚集在一起,相互鸣叫。
违忧怀惠性匪他:躲避忧虑,怀有恩惠。性匪他:本性不是别的原因。
凌风一举君谓何:迎着狂风高飞,人们认为如何?
【赏析】
《杂曲歌辞·鸣雁行》是初唐诗人骆宾王的一篇咏物诗。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三组。第一组写雁南飞,第二组写雁北归,第三组写雁在南方过冬的艰辛生活。诗中通过雁的生活,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慨之情。
第一组“嗷嗷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起笔即描写雁的叫声和飞翔。雁的叫声是“嗷嗷”,声音凄厉。它叫着“且飞”和“南去春北归”。这两句写出了雁的叫声、叫声的内容及其目的。
“去寒就暖识所依。天长地阔栖息稀。”这两句是说雁在南方过冬,由于天气寒冷,它就到温暖的地带去避寒;当气候转暖时,它就回到北方去。这两句是说明雁的习性和生活环境,也表现了雁的生活规律,为下文作铺垫。
“风霜酸苦稻粱微,毛羽摧落身不肥。”这两句是说雁在南方过冬,因为天气寒冷,它就吃些酸苦的粮食,身上披满了羽毛,虽然这样仍不免羽毛被风霜打得掉下许多。这两句写出了雁在南方过冬时的生活状况。这两句既是对前两句的解释和补充,也照应了题目中的“鸣雁”。
“裴回反顾群侣违,哀鸣欲下洲渚非。”意思是说雁回头望了望同伴,发现他们都离开了自己,于是发出悲鸣。但悲鸣之声又引来更多的注意,这时它只好想跳下河里去,但它并不是为了逃避而跳入水中,而是希望有人能救它上岸。这两句是说雁在南方过冬的生活,以及与同伴们的关系。这两句既是对前两句的解释和补充,也是对第三四句的解释和补充。这两句既照应了题目中的“行”,也照应了题目中的“鸣”。
“江南水阔朝云多,草长沙软无网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江南地区河流宽广,早晨的云彩很多,草地平坦,没有捕捉鸟类的工具。这两句话是对前四句的总括和概括,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既照应了题目中的“鸣雁”,“又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这两句既是全诗的概括,又是对第三四句的解释和补充。这两句既是对前面几句的解释和补充,也是对最后四句的解释和补充。这两句既照应了题目中的“鸣雁”“行”,又照应了题目中的“鸣”、“行”。这两句既照应了前面的诗句,也照应了后面的诗句。
最后四句:“闲飞静集鸣相和,违忧怀惠性匪他;凌风一举君谓何!”这是全诗的最后一句,它既照应了前面的句子,又照应了最后一句。这四句意思是说雁在南方过冬时,常常悠闲地飞舞着,宁静地聚在一起,发出鸣声互相应和,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内心怀着恩惠之念,不是为了其他原因。它振翅直上,人们会认为它是多么了不起啊!这四句话既是全诗的总结,也是对最后一句的解释。这几句既是对前面几段的解释和补充,也是对最后一段的解释和补充。这几句既是对前面几句的解释和补充,也是对最后一段的解释和补充。这几句既是对前面几句的解释和补充,也是对最后一段的解释和补充。这几句既有照应前面几句之意又含有总结前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