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善于用犀利的笔触揭露社会矛盾,抨击时弊,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作在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山水游记,被誉为“千古绝唱”。
柳宗元的《柳子厚墓志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详细地记述了作者的生平以及他在任柳州刺史期间的种种事迹。这篇作品以其严谨的结构、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译文】
柳宗元元和年间,曾按照朝廷的惯例被召回京城任职;又一起随从外出担任刺史,而柳宗元得以出任柳州刺史。到达柳州后,他感叹道:“难道这地方就不能治理吗?”于是他根据当地风俗人情来设立教化措施,受到当地人的信任和拥戴。当地的风气是男女以钱物作为抵押,约定的时间不到就赎不回,男子如果欠下的钱本相抵,就会被沦为奴婢。柳宗元便与当地官员们商量出计策,让他们赎回这些被抵押的人;其中特别穷困无力的人,就让他们在工作上得到报酬,足以抵消债务,就可以让他们回归自由身。观察使将这种做法推广到其他州郡,一年之后,赎回的人已经有一千余人。衡湘以南地区考取进士的人,都把柳宗元当作老师,他口授心授教导学生的文章都有法度可观。
当柳宗元被召至京城后又出任州刺史时,中山人刘禹锡也被朝廷任命,即将前往播州任职。柳宗元流着眼泪说:“播州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刘禹锡的亲人还健在,我不忍心让禹锡在贫困之中,没有理由向大人解释清楚;而且无论如何也不会母子一起去。”他请求朝廷允许他用柳姓换掉播姓,即使因此得罪了皇上,也心甘情愿。后来有人向皇帝报告了这件事,刘禹锡于是改任连州。唉!人在困境中才能显出节操义气。现在有些人平日邻里之间相互敬慕、喜欢,饮酒食馔、游戏相邀,互相夸耀、强笑、大声喧哗以显示自己的地位,紧握着双手向对方展示自己的肺腑和诚意,指着苍天发誓生死不相负背,真像可信一般;一旦面临小利害,仅如毛发般微不足道,反而转眼间就视若陌路。落入陷阱,却不伸出援手,反而排挤他们,再投下石头,这些都是禽兽夷狄所不会做的,而这些人却自视能够得逞。听到柳宗元的风范,也可以稍微感到羞愧了。
赏析:
《柳子厚墓志铭》是柳宗元的一篇重要文章,通过对柳宗元的生平和事迹的记载和评价,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充满了感情色彩,读起来让人深受感动。同时,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通过对柳宗元的评价和反思,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