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耶?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以下是对《与于襄阳书》的逐句释义:

  1. 开篇引言
  • 主题阐述:信中首先提出了士人如何得到名声的问题,指出没有先前的人为先达之士铺路,即使他们有才能,也难以彰显;同理,如果没有后来者为他们的成就提供支持,那么他们的成功也无法传播。这里韩愈强调了先达和后进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 对比分析:接着,韩愈通过对比先达和后进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到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的成功,都是先由一些有远见的人来支持和引导的。同时,他也指出了许多优秀的后进之士虽然才华横溢,却因为缺乏支持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1. 个人感慨
  • 自我定位:韩愈在此表达了自己的处境,认为自己虽然有才能,但目前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机会。他提到自己正在努力寻找合适的时机和平台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 期待与现实差距:同时,他也表达了一种无奈和焦虑,因为他感觉到即使自己非常渴望得到认可,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愿望似乎很难实现。这反映了他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改变的强烈愿望。
  1. 表达愿望
  • 求荐之词:接下来,韩愈直接向于襄阳表达了希望得到推荐的意愿。他认为如果能够获得于襄阳的引荐,将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展示才能,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抱负。
  • 期望结果:他还表示,尽管自己在目前的困境中感到非常孤独和无助,但他并没有放弃希望。相反,他相信只要能够得到适当的机会,就能够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且实现自己的梦想。
  1. 总结与祝愿
  • 总结:最后,韩愈总结了整封信的主题,即希望通过得到于襄阳或其他有影响力的人的推荐,来为自己的事业打开一扇窗。他表达了对这种可能性的期待,并感谢于襄阳能抽出时间阅读他的信件。
  • 祝愿:他以诚挚的心情祝愿于襄阳在未来的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这不仅是对对方的一种鼓励,也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鞭策。

韩愈的《与于襄阳书》不仅是一封书信,更是一封充满情感和智慧的文字。它通过深刻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韩愈对于人生、对于事业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同时,这封信也体现了韩愈作为文人的一种精神风貌,即不因暂时的困境而放弃追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