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愈不助释氏而排之者,其亦有说。孟子云:“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几何其不为禽兽也!”故曰:“能言距杨墨者,皆圣人之徒也。”扬子云云:“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且将数百年,以至于秦,卒灭先王之法,烧除其经,坑杀学士,天下遂大乱。及秦灭,汉兴且百年,尚未知修明先王之道;其后始除挟书之律,稍求亡书,招学士,经虽少得,尚皆残缺,十亡二三。故学士多老死,新者不见全经,不能尽知先王之事,各以所见为守,分离乖隔,不合不公,二帝三王群圣人之道,于是大坏。后之学者,无所寻逐,以至于今泯泯也,其祸出于杨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诗句解析
- 且愈不助释氏而排之者,其亦有说:
- 注释:我(孟浩然)并不支持佛教而加以排斥,其中确有原因。
- 赏析: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不满与排斥的态度。
- 孟子云:“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
- 注释:孟子说:“如今天下人既不信儒家也不信道家,他们混淆在杨朱和墨子这两者之间,使圣贤之道无法彰显。”
- 赏析:孟子在这里批评了杨朱和墨子思想导致的社会道德混乱,强调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 三纲沦而九法斁:
- 注释: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沦丧,而九法(九种法律制度)也遭到破坏。
- 赏析:这里描述了儒家伦理纲常被忽视和破坏的严重情形。
- 礼乐崩而夷狄横:
- 注释:随着礼乐制度的崩溃,外族趁机入侵。
- 赏析:反映了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的瓦解,导致外族入侵。
- 几何其不为禽兽也?:
- 注释:这样的混乱局面,恐怕连禽兽都不如吧!
- 赏析:用“禽兽”比喻当时社会的乱象,强调了道德败坏的程度。
- 故曰:‘能言距杨墨者,皆圣人之徒也:’
- 注释:所以,会说‘抗拒杨朱、墨翟学说的人,都是圣人的徒子徒孙’。
-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儒家对抗其他学派的积极意义,即那些反对杨朱、墨翟等人学说的人是圣人的弟子。
- 扬子云云:“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
- 注释:扬雄在《太玄经》中说到:“古代杨朱、墨翟等学派的道路阻塞,孟子却予以排斥,其气势恢宏如山海。”
- 赏析:通过对比展示了孟子的气魄和力量。
- 夫杨墨行,正道废,且将数百年,以至于秦,卒灭先王之法,烧除其经,坑杀学士,天下遂大乱:
- 注释:当杨朱、墨翟的思想流行时,正道就被废弃了,而且持续了数百年,直到秦国时期,终于废除了先王的法律,焚烧了经典著作,杀害了许多学者,天下于是大乱。
- 赏析:描述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朝初年,儒家学说因受到排斥而被边缘化的情况。
- 及秦灭,汉兴且百年,尚未知修明先王之道;其后始除挟书之律,稍求亡书,招学士,经虽少得,尚皆残缺,十亡二三。故学士多老死,新者不见全经,不能尽知先王之事,各以所见为守,分离乖隔,不合不公,二帝三王群圣人之道,于是大坏:
- 注释:等到秦朝灭亡后,汉朝建立已有百余年,仍未能修复和发扬先王的治国之道。后来虽然取消了“挟书令”,开始寻求失传的书籍和学者,但所得的经书大多残缺不全,只有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许多学者只能孤独地度过余生,新的学者无法完整地了解先王的历史,每个人都只按照自己的观点去坚守,导致分裂和隔阂增加,不符合儒家的公正原则,导致孔子、老子、周公等古代圣贤的智慧和教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 赏析:这段讲述了汉朝建立后的一段混乱时期,儒学受到压制,无法得到传承和发展。
- 后之学者,无所寻逐,以至于今泯泯也,其祸出于杨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
- 注释:后代的学者们找不到学习的方向,最终导致现在这种状况。其祸害是由于当时杨朱、墨翟等人学说的盛行却没有加以禁止的缘故。
- 赏析:指出了儒学衰败的根本原因——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和提倡。
-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
- 注释:尽管孟子是一位贤圣之人,但他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他的言论无法实践,即使再恳切也无法补救什么。然而,幸亏孟子的话流传了下来,今天的学者们依然能够尊崇孔子的思想,崇尚仁义,重视王道而轻视霸道。
- 赏析:这里强调了孟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 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
- 注释:他所阐述的大经大法都已经消失,无法挽救,已经腐朽不堪且没有得到有效的保存。
- 赏析:描述了儒学经典被广泛忽略和遗忘的状态。
- 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 注释:仅保存下孔子思想中的十分之一,怎么能做到像孔子一样博大精深呢?如果当时没有孟轲的教导,那么人们就会穿着左边的衣襟,说着侏儒的语言。
- 赏析:通过对比强调了孔子思想的珍贵和孟轲的贡献。
结论
这首诗是对孟子及其思想的一种赞扬和纪念。通过历史事实展现了儒学在汉朝乃至更长时间的衰落和被忽视的过程。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孟轲的敬意和对其思想价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