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耶?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馀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汨汨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以下是对《答李翊书》一诗的逐句释义与赏析。这首诗是韩愈在写给李翊的信中,针对李翊关于写作技巧的提问所做的回答。韩愈以其丰富的文学经验和深刻的思想见解,为李翊阐述了他关于写作的看法和实践方法。

韩愈表达了对李翊的尊敬之情。他称赞李翊的来信言辞高远,但同时指出了其提问的态度谦虚。韩愈认为,如果能达到这种水平,那么谁会不愿意将他的写作之道告诉给李翊呢?这表明韩愈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对读者的期待。

韩愈进一步阐释了他的文学观。他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着其表现形式,即所谓的“气盛则言宜”。他还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具体指出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是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不追求速成的成果,不被外界利益所诱惑,树立起“立言”的志向。韩愈强调在写作过程中要有自我审视的精神,要勇于去掉陈腐的表达方式。

韩愈详细描述了自己写作过程中的心态和技巧。他提到,在写作时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观察事物的本质,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同时,他也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认为好的文辞应当简洁明了,能够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韩愈还提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一些具体体会。他认为,要想真正写好文章,必须不断地学习、实践和修正。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浩乎其沛然”的境界。

韩愈总结了他对古今文学的看法。他指出,古代的圣贤之作虽然已经失传,但其精神依然值得后人学习。他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做法。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不仅表达了对李翊的赞赏和期望,还详细阐述了他自己的写作理念和方法。他的观点深刻而独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韩愈的这种严谨治学态度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体现了唐代文人的文化自信和时代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