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足下犹复以为可教,贬损道德,乃至手笔以问之,扳援古昔,辞义高远,且进且劝,足下之于故旧之道得矣。虽仆亦固望于吾子,不敢望于他人者耳。然尚有似不相晓者,非故欲发馀乎?不然,何子之不以丈夫期我也?不能默默,聊复自明。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词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因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书》所谓耻过作非者也。因复求举,亦无幸焉,乃复自疑,以为所试与得之者,不同其程度,及得观之,馀亦无甚愧焉。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词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下,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者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之剖,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且无使者再克。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悉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以下是对韩愈《答崔立之书》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1. 诗句翻译
  • 斯立足下:我见到危险无法停止,行动不得时势,颠顿狼狈,失去了自己的操守。
  • 困不知变:困顿时不知道如何应对,以至于多次受到羞辱。
  • 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君子和小人都对此感到怜悯和嘲笑,这是天下人共同反对的行为。
  • 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这是天下人所排斥和抛弃的人。
  • 足下犹复以为可教:你仍然认为我可以教导。
  • 贬损道德:贬低和损害道德。
  • 乃至手笔以问之:甚至亲自写信来询问。
  • 扳援古昔:援引古代的例子。
  • 且进且劝:并且不断鼓励。
  1. 译文
  • 我的遭遇是危险无法停止,行动不得时势,因此到了颠顿狼狈、失去操守的境地。当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如何应对,以至于多次受到羞辱。这是君子和小人共同感到怜悯和嘲笑的事情,是天下人所共同反对的人。你仍然认为我可以教导,甚至亲自写信来询问。我援引古代的例子,并且不断鼓励。
  1. 注释
  • :指韩愈自己。
  • :如此,这样。
  • 立足下:处于这种境地。
  • 动不得时势:行动不能得到适当的时机和机会。
  • 颠顿狼狈:形容处境极其艰难,举止失措。
  • 失其所操持:失去了自己的原则和操守。
  • 困不知变:陷入困境,不知道如何应变。
  • 辱于再三:多次受到侮辱。
  • 悯笑:怜悯和嘲笑。
  • 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这是被天下人所抛弃的人。
  1. 赏析
  • 情感表达:韩愈在信中表达了他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辛酸,以及对外界不理解的深深忧虑。他的心境从初入仕途时的自信满满,到遭受挫折后的迷茫无助,再到最终的愤世嫉俗,情感变化丰富而真实。
  • 历史典故引用:韩愈在信中频繁引用古代圣贤的言论,如孔子、孟子等,以此来强调他的观点和信念,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 语言风格:韩愈的信采用了直白而坦诚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和矫饰,这种风格使得信件更加真实可信,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社会影响:这封信不仅反映了韩愈个人的心路历程,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官场风气和个人命运的交织。它引发了人们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思,以及对个人价值观和生活选择的深思。

韩愈的《答崔立之书》不仅是一封充满个人情感的信函,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文化作品。通过对书信内容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以及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