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袅袅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注意要结合诗句中的重要词语理解。

“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登上九嶷山,眺望那清澈的河流,看到了三湘大地。译文:登上九嶷山远眺,只见湘江水波粼粼。

“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是说:湘江的水,在寒冷的季节里,流着流着就归入大海;秋天的时候,云层横亘在空中,遮蔽住天空。“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意思是:我打算从这鸟道回到故乡荆州吴县去,不知道还有几千里路要走呢。

“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这时西边的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映照在水中的岛屿,像要消失在水中似的。清澈的湖面如白绸一般透明,远处的月亮在湖水中映出明亮的倒影。译文:此时西边的太阳已快落山,湖中的小岛仿佛要沉没在湖水之中;澄清的湖水泛出明亮的光泽,远远望去海上的月亮清晰可见。

“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袅袅兮夜悠悠。”想起美好的相聚时间,心情渺茫,思念着燕子飞越南方。荷花凋谢了,江边已是深秋时节;微风吹过夜幕渐渐深沉起来。译文:想起我们美好的相聚时间,心绪渺茫,怀念燕子飞越南方去寻亲。荷花凋谢了,江边已是秋色浓艳;微风吹过夜幕沉沉,夜色渐深。

“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面对辽阔的海洋,心中产生了一种向往,想到东海有个仙山叫蓬莱,那里的仙人们可以乘着龙船到那里去游玩。译文:面对着汪洋大海,心中产生了羡慕之情,想到在东海边有个仙山叫蓬莱,那里的仙人们可以乘着龙船去那里游玩。

“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可是没有渔竿来捕鱼,只能望着汹涌的波涛叹息。译文:没有修制好的鱼竿,无法举起,只能对着汹涌的波涛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无助。

“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托些,吾将采药于蓬丘。”不如回去算了吧!人世实在不可留恋,我将去采集灵芝草于蓬州之丘。译文:不如回去算了吧!人世实在不可留恋,我将去采集灵芝草于蓬州之丘。

【答案】

《悲清秋赋》是南朝刘宋时的诗人鲍照的作品。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浙江涟源)人。元嘉十六年(439年),因父功授奉朝请,建武元年(424年),迁国子博士。鲍照善长七言歌行,其诗多表现失志不遇、壮士忧伤的主题,慷慨豪迈,感情强烈,语言刚健有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尤长于写景抒情。他的诗气势磅礴,笔力雄劲,具有汉魏以来乐府民歌的特色和特点。《悲秋赋》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是诗人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回归自然的渴望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