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 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以下是对“李陵论”的逐句翻译,其中包括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 原文: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 省其始终焉。
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
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
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
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
- 解析与注释:
- 意者: 或许,表达一种假设的语气。
- 内省: 反省,指自我审视。
- 曷若: 不如,比较。
- 效节: 尽忠。
- 致命: 誓死效忠。
- 痛母悼妻: 悲痛母亲和妻子。
- 尤: 责备。
- 纾祸: 减轻灾祸。
- 负德: 背信弃义。
- 苟: 如果。
- 内省其始终: 自我检视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 刺心自明: 内心受到触动,决心要有所行动。
- 刎颈见志: 以死证明忠诚。
- 缓祸于亲: 减轻亲人所遭受的灾难。
- 诗句翻译与译文:
观察李陵给儿子的书信内容,他或许只是担心汉朝不了解自己(的忠诚),而不是自己反省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与其想要通过内心震动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宁愿选择在战场上牺牲自己来向君王证明自己的忠诚呢? 与其因母亲的去世感到悲伤,因妻子的死亡感到痛苦,甚至怨恨国家,何不为了家族的安全放弃自己的生命,从而为亲人带来平安呢?有的人说:“汉武帝不能明辨是非,只听信流言蜚语,就立刻对李陵施加严厉的惩罚,这不是对他的不公吗?” 李陵回答说:“假如我能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我可以继续战斗,我必定能够得到后世的赞誉,刑罚不会加到我的父母头上,我取得的战功足以在当世闻名,我的气节足以留传后代,忠诚、孝顺、智慧、勇敢这四种美德将会得到实现,如果我死了也能让世人称颂,那流言又怎么能影响我的名誉呢?因此,如果不做那些不符合道义的事情,君子不应该轻易放弃生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君子也不会因为一死而感到遗憾。”可惜的是,李陵没有死成,失去了君子的原则。所以陇西的士大夫认为李氏家族感到羞耻和不安(他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呢?)。
- 赏析与思考:
- 此文主要讨论了忠诚、孝顺、智慧和勇敢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李陵作为一位将军,面对国家的召唤,选择了战斗而非背叛。他认为如果自己能够继续战斗,就可以得到更高的荣誉,同时也能够避免对家人的伤害。这种思想体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大局观念。
- 文章还指出了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声誉,还会影响周围人的看法。李陵的言论反映了他对于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即使面对可能的误解和指责,他也愿意为了更大的利益去坚持自己的信念。
- 文章最后通过批评那些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本质的人,强调了深入思考和理解的重要性。李陵的例子告诉我们,有时候表面的冲突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
通过这段历史文献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文化中忠孝礼智勇的价值以及它们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同时,这篇文章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应如何保持理性判断力,并做出符合道德和法律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