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李陵论》中,白居易通过引用古代忠孝智勇的故事,并结合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批评了李陵的行为,并表达了对忠诚与牺牲的看法。

李陵作为汉朝的将领,出使匈奴时因种种原因选择投降而非战死,这一行为在《李陵论》中被认为是不忠、不义的表现。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古代君子所追求的美德,而李陵的行为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严重缺失。

《礼记》中提到,谋划他人生死是一种严重的失败,因此对于战争中的失败者应以死亡来对待。李陵虽为战败,但其选择生存并非出于对死亡的畏惧,而是因为他未能彻底理解死亡的重要性和意义,这种对死亡的逃避态度被视为一种不智。

司马迁对李陵的处罚在当时被认为过于严苛,但《李陵论》中并未对此提出质疑,反而认同了这一点。班固也没有对李陵的行为表示否定,这也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范蠡和曹沫的故事被用来说明真正的英雄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志向。虽然这两位人物的行为在后世得到了不同的评价,但他们的故事却成为了后人效仿的对象,这也反映出了人们对于忠诚和牺牲的向往。

《李陵论》通过对忠孝智勇四者的强调,以及对李陵行为的批判,反映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持和个人道德理想的追求。同时,它也揭示了历史评价的多样性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