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唐皇诸孙,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
【注释】
李贺,唐代皇帝的孙子,字长吉。元和年间,韩愈也颇谈及他的诗作。说“云烟绵联”不足以表达他的心情,“水之迢迢”不足以表达他的情感,“春之盎盎”不足以表达他的和谐,“秋之明洁”不足以表达他的风格,“风樯阵马”不足以表达他的勇敢,“瓦棺篆鼎”不足以表达他的古老,“时花美女”不足以表示他的色彩,“荒国陊殿,梗莽邱垄”不足以表示他的悲哀,“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以表示他的虚妄荒诞。大概骚曲是屈原的苗裔,虽然道理不及它,但辞句有时反而超过它。骚有感于怨愤讽刺、抨击指责,言及君臣理乱,不时地能激发人们的志气。可是李贺的作品,恐怕也有类似的情况吧?李贺能探究前人的事情,所以深深地感叹古今未曾经过道的,就像金铜仙翁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一样。寻求描写情状离绝而去,远离了笔墨的蹊径,也实在是不能知道。李贺活了二十七岁死了!世人都说:假使李贺没有死的话,少加上一些理,就是奴仆命骚也可以。李贺死后共十五年,京兆杜牧替他写序。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诗人的传记小品文。文中对李贺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作了简要的介绍与评价。作者通过评论李贺的诗歌,来表现其为人与为文的特色。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李贺一生的经历及创作特点,并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作了高度的评价。全文短小而精炼,语言流畅自然,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
此文开头即点明李贺为唐皇诸孙,字长吉。接着指出韩愈也曾提到他的作品,认为他的诗作在艺术上超过了《诗经》。作者认为《诗经》是骚曲的苗裔,虽道理不及《诗经》,但辞句有时却超过它。接着指出《诗经》中如《楚茨》、《商颂》,“不足为其和”,而《诗经》中的“风”“雅”“颂”则各有其不同的特点。《诗经》中“风”指各地的歌谣;“雅”是周王朝王畿地区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时的歌舞曲。作者认为《诗经》中的这些诗歌各有所宜,各有所长。接着指出“春之盎盎”、“秋之明洁”等都是“不足为其和”。“春之盎盎”是形容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秋之明洁”则是秋天景色明净美丽,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这些都是《诗经》中常见的主题,但它们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并不一致。因此,用“不足为其和”来形容,是十分恰当的。
作者从李贺的诗歌出发,论述了《诗经》的艺术特点。他认为《诗经》中有些诗歌,在表达感情、刻画景物等方面表现得过于夸张和直率,缺乏含蓄和委婉。如《楚茨》、《商颂》等篇中的“不足为其和”,“足见当时之诗,犹未脱尽俚俗,故不得不然”。作者还指出《诗经》中的“风”“雅”“颂”各有其不同的特点。“风”指各地的歌谣;“雅”是周王朝王畿地区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时的歌舞曲。这些诗歌各自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楚茨》、《商颂》等篇章中的“不足为其和”,正是由于它们过于夸张、直露,缺乏含蓄和委婉所致。
作者进一步分析了李贺诗歌的特点。他认为李贺能探究前人的事迹,所以他深感古代的圣贤、贤士们未能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意和抱负,而只能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慨和悲愁。李贺能探究前人的事迹,所以他深感古代的圣贤、贤士们未能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意和抱负,而只能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心中的感想和情感。这种感慨、悲愁和感想、情感,都是源于他对古代圣贤、贤士们的敬仰和崇拜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文章最后部分,作者总结了李贺诗歌的特点。他认为李贺诗歌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值得赞赏的。如“水之迢迢”、“春之盎盎”、“秋之明洁”等都是富有诗意的描述,能够引起人们共鸣。他还指出李贺诗歌中还有一些非常奇特的幻想成分,如“鲸呿鳌掷,牛鬼蛇神”。这些奇幻的内容使读者感到新奇和惊喜。然而,尽管李贺诗歌中有这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他的诗歌中也有一些地方显得过于夸张和直露。因此,作者认为李贺诗歌在艺术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篇文章通过对李贺诗歌的分析,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个性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诗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