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对曰:“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得避是名耶!且汝不见贪泉乎?有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贪焉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者用,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之与曹,螺蚌之与居,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汝欲为智乎?胡不呼今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穷我之愚说耶?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柳子对曰:“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得避是名耶!且汝不见贪泉乎?有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贪焉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者用,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之与曹,螺蚌之与居,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汝欲为智乎?胡不呼今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穷我之愚说耶?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这首诗的作者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一个自认为非常聪明的人物与另一个自认为非常愚蠢的人之间的交流。柳子(可能是诗作者的化名)在对话中阐述了自己对“愚”的看法,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对方是否能够达到他所描述的那种愚钝状态。这个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辩论,最后柳子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柳子指出了自己的愚笨之处:他虽然自认为是愚者,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愚笨,而是有着某种智慧和洞察力。这种智慧和洞察力使他能够在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情境时保持一种平衡和从容的态度。
柳子描述了他所追求的一种愚钝状态。他认为这种状态不是真正的无能或愚蠢,而是一种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境界。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柳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能够达到这种愚钝状态?他通过描述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和观察,表达了对这种状态的追求和向往。他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这种状态,但仍然保持着一颗谦虚的心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柳子向对方发出了挑战和邀请:如果他想要深入了解这种愚钝状态,是否可以亲自体验一下?他希望通过与对方的互动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这种状态的理解。
柳子给出了他对对方的期望:希望对方能够接受和理解他的愚钝状态,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行动中。同时,他也鼓励对方不要因为自己的愚钝而自卑或放弃追求,而是要勇敢地去尝试和探索新的可能。
这首诗的作者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自己对于“愚”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他不仅表达了自己对于智慧和愚昧的深刻洞察,还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话题。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还是一次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