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宗元白:两月来,三辱生书,书皆逾千言,意若相望仆以不对答引誉者。然仆诚过也。而生与吾文又十卷,噫!亦多矣。文多而书频,吾不对答而引誉,宜可自反。而来征不肯相见,亟拜亟问,其得终无辞乎?
凡生十卷之文,吾已略规之矣。吾性騃滞,多所未甚谕,安敢悬断是且非耶?书抵吾必曰周孔,周孔安可当也?拟人必于其伦,生以直躬见抵,宜无所谀道,而不幸乃曰周孔吾,吾岂得无骇怪?且疑生悖乱浮诞,无所取幅尺,以故愈不对答。来柳州,见一刺史,即周孔之;今而去吾,道连而谒于潮,之二邦,又得二周孔;去之京师,京师显人为文词、立声名以千数,又宜得周孔千百。何吾生胸中扰扰焉多周孔哉!
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立言状物,未尝求过人,亦不能明辨生之才致。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之。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慎思之则一益也。庚桑子言藿蠋鹄卵者,吾取焉。道连而谒于潮,其卒可化乎?然世之求知音者,一遇其人,或为十数文,即务往京师,急日月,犯风雨,走谒门户,以冀苟得。今生年非甚少,而自荆来柳,自柳将道连而谒于潮,途远而深矣,则其志果有异乎?又状貌嶷然类丈夫,视端形直,心无歧径,其质气诚可也,独要谨充之尔。谨充之,则非吾独能,生勿怨。亟之二邦以取法,时思吾言,非固拒生者。孟子曰:“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而已矣。”宗元白。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诗句1:“二十五日,宗元白。”
译文:在元和十四年(819年)的二十五日,柳宗元写下了这封信。
赏析:这里的“二十五日”指的是写信的具体日期,而“宗元白”则是柳宗元的自称,表明信件是由柳宗元本人发出的。这是信的开头,简洁地交代了写信的时间和身份。
诗句2:“两月来,三辱生书,书皆逾千言。”
译文:过去两个月里,杜温夫写了三封信给我,每封信都超过了一干字。
赏析:这里描述了杜温夫写给柳宗元的信的数量和内容,强调了其书信的长度和内容的深度,表达了对杜温夫来信的珍视和感谢。
诗句3:“意若相望仆以不对答引誉者。”
译文:我的意思大概是他期待我能对他的话做出回应并加以赞誉。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柳宗元对杜温夫的期望,即杜温夫希望柳宗元能够回应他的来信,并通过赞美来回应他。这反映了两人之间书信往来中的互动和期待。
接下来是第二段的内容:
诗句4:“然仆诚过也。”
译文:然而我确实做错了。
赏析:此处承认了自己的过错,表示自己没有达到杜温夫的期待,这是一个谦逊的表达。
诗句5:“而生与吾文又十卷,噫!”
译文:同时,杜温夫还送来了他的十卷文章,真让人惊讶!
赏析:这里提到杜温夫不仅来信,还带来了更多的作品,表达了对杜温夫作品的赞赏和对对方才能的认可。
第三段的内容:
诗句6:“凡生十卷之文,吾已略规之矣。”
译文:至于杜温夫的十卷文章,我已经大致浏览过了。
赏析:这句话显示了柳宗元对杜温夫作品的了解和评价,展现了他对对方文学成就的尊重。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与杜温夫之间的交流和情感,同时也展示了柳宗元作为文人的谦逊和对他人才华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