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君子在下则多谤,在上则多誉;小人在下则多誉,在上则多谤。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此其凡也。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而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合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其谤且誉者,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则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夺于利害,吾又何从而得之耶?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者之难见也,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之贵显者也。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下面是诗句的逐句翻译:
- 君子在下则多谤,在上则多誉:这一句说明当一个人处于下位时,他更容易受到批评和指责;而一旦升至高位,由于地位的改变,他的言行举止可能会更加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规范,因此更容易获得赞誉。
- 小人在下则多誉,在上则多谤:与君子相反,小人处于下位时,往往因为缺乏经验和能力而被忽视或不被理解,从而更容易被赞美和夸奖。然而,一旦他们升至高位,由于其行为方式可能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因此会受到更多的批评和指责。
- 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这句话强调了个人行为是否符合时代潮流的重要性。当一个人的行为能够与时代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时,他会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赞誉和肯定;反之,如果违背了时代的趋势,那么即使出于好意的行为也可能遭到批评和指责。
-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这里的“君子”指的是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人。在乱世中,这些人由于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才能,被认为能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角色。然而,他们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在乱世中,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
- 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这句话描述了君子在乱世中的艰难处境。尽管君子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但是由于社会的混乱和动荡,他们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由于他们的行为往往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和认可。
- 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小人在乱世中的处境。小人通常为了追求个人的私利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他们的言行往往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 故可杀可辱:小人的行径往往会导致他们自身遭受极大的损失和侮辱。无论是被杀死还是被羞辱,这都是对他们行为的惩罚和回应。这也提醒我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坚守道德和正义的原则,不要为了一时的私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 人犹誉之:尽管小人在乱世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的言行仍能得到一些人的理解和接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某些行为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或者正义性,或者他们得到了某些特殊群体的支持和庇护。
- 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这里描述的是小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混乱和不稳定之后,终于有机会爬上高位的情况。这通常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同时也需要利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权力和地位。
- 则道必合于君:小人在登上高位后,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会更加符合统治者的意图和要求。这是因为统治者通常会给予这些小人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在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而害必及于人:尽管小人得到了统治者的信任和支持,但他们的行为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或者有益的。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智慧和经验,他们可能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或者采取一些有害的行动,从而导致更多的人遭受损失和伤害。
- 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小人在获得高位后,他们的言行往往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赞扬。这可能是因为人们看到了他们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或者进步。然而,这种赞誉并不一定是真诚的,而是出于某种目的或利益而进行的表演或炒作。
下面对原文进行赏析:
文章通过对君子和小人在乱世中的处境和行为的对比,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的重要性。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和诱惑时的不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坚守道德原则,避免做出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害的选择。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在社会中要关注那些处于不利地位但仍然努力向上爬的人们,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