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者曰:“吾见其骈焉而济者,风水等耳。而有沉有不沉,非天曷司欤?”答曰:“水与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一以沉,一以济,适当其数乘其势耳。彼势之附乎物而生,犹影响也。本乎徐者其势缓,故人得以晓也;本乎疾者其势遽,故难得以晓也。彼江、海之覆,犹伊、淄之覆也。势有疾徐,故有不晓耳。”
问者曰:“子之言数存而势生,非天也,天果狭于势邪?”答曰:“天形恒圆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昼夜可以表候,非数之存乎?恒高而不卑,恒动而不已,非势之乘乎?今夫苍苍然者,一受其形于高大,而不能自还于卑小;一乘其气于动用,而不能自休于俄顷,又恶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耶?吾固曰: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天与人,万物之尤者耳。”
诗句翻译与注释- 问者曰:“吾见其骈焉而济者,风水等耳。而有沉有不沉,非天曷司欤?”答曰:“水与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一以沉,一以济,适当其数乘其势耳。彼势之附乎物而生,犹影响也。本乎徐者其势缓,故人得以晓也;本乎疾者其势遽,故难得以晓也。彼江、海之覆,犹伊、淄之覆也。势有疾徐,故有不晓耳。”
- 译文:有人问我:“我看到有的船能够并排而行却都能安全行驶,是因为它们遵循了风水原则呀。但是有些船会沉没,有些船却能浮起来,这不是天在决定吗?”我回答说:“水和船是两个物体。当它们相互结合时,必然有某种数量存在其中。有了这种数量,才能在物体之间形成一定的趋势。一个物体下沉,另一个物体上浮,这完全取决于它们之间的数量和趋势的关系。那些顺应速度较慢的物体,它们的势头就缓慢,因此容易被理解;那些顺应速度快的物体,它们的势头就迅速,因此很难被理解。就像江河大海的覆盖,就像伊水和淄水一样。因为水流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有时候人们难以理解。”
- 问者曰:“子之言数存而势生,非天也,天果狭于势邪?”答曰:“天形恒圆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昼夜可以表候,非数之存乎?恒高而不卑,恒动而不已,非势之乘乎?今夫苍苍然者,一受其形于高大,而不能自还于卑小;一乘其气于动用,而不能自休于俄顷,又恶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耶?吾固曰: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天与人,万物之尤者耳。”
- 译文:又问:“你所说的物体的数量和趋势之间的关系,不是天所决定的吗?天是否真的局限于这些因素呢?”我回答说:“天空的形状总是圆形的,颜色总是青色的,它可以用周长来测量,可以用昼夜来观测,这些都是由数量来决定的。天空总是高高在上,永远不会显得低矮或卑微;它总是不断运动,永不停息。现在那些高大的东西,一旦形成了自己的形状,却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一旦开始活动,就不能停下来。我们怎么能摆脱数量和趋势的影响呢?我一直说,万物之所以能够无限延伸,就是因为不断地互相竞争和利用。天地与人,都是万物中最为特殊的一种。”
赏析
这首诗通过问答形式展开讨论,主要探讨了“数”(数量)与“势”(趋势)在自然现象(如船的沉浮)中的作用。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物之合并”必须依赖于“数存”和“势形”,进一步引申到自然界中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人类对这一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诗中首先引用了古人关于水运的观念,即船只能否顺利航行取决于水的流向和流速。接着引入天象,说明天气变化无常,需要人们理解其中的“数”和“势”。诗人强调,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受到“数”和“势”的制约,只有顺应这些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诗人总结认为,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够持续变化和发展,就在于它们不断地竞争和利用对方,而天体的运动也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观点展示了一种宏观的自然观和对宇宙秩序的认知,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