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行也。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遇而死也。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独遇且显也。又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范晔悖乱,虽不为史,其宗族亦赤。司马迁触天子喜怒,班固不检下,崔浩沽其直以斗暴虏,皆非中道。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为史亦盲,不可以是为戒。其余皆不出此。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何能明?则同职者又所云若是,后来继今者又所云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则卒谁能纪传之耶?如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后来继今者,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有明也。不然,徒信人口语,每每异辞,日以滋久,则所云“磊磊轩天地”者决必沉没,且乱杂无可考,非有志者所忍恣也。果有志,岂当待人督责迫蹙然后为官守耶?

”`
与韩愈论史官书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行也。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遇而死也。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独遇且显也。又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范晔悖乱,虽不为史,其宗族亦赤。司马迁触天子喜怒,班固不检下,崔浩沽其直以斗暴虏,皆非中道。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为史亦盲,不可以是为戒。其余皆不出此。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

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何能明?则同职者又所云若是,后来继今者又所云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则卒谁能纪传之耶?如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后来继今者,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有明也。不然,徒信人口语,每每异辞,日以滋久,则所云“磊磊轩天地”者决必沉没,且乱杂无可考,非有志者所忍恣也。果有志,岂当待人督责迫蹙然后为官守耶?

译文: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责前古人为史者,然而也甚惑。凡处于其位,思考正直自己的行为。如果正直,即使死了也不可以改变;如果改变了,不如赶紧离开那个职位。孔子在鲁、卫、陈、宋、蔡、齐、楚等国家遭受暗无天日的境况,诸侯不能实行他的理念。如果他没有遇到而死去,不是因为作《春秋》。当他的时代,即使不作《春秋》,孔子也会遭遇不幸而死。周公、史佚虽然记录言语书写事务,但是独受恩宠而且显赫。也不能因为《春秋》来拖累孔子。范晔悖逆乱常,虽然不做史官,他的宗族却受到刑罚。司马迁触怒了天子的喜恶,班固不检点下属,崔浩卖弄正直来对抗残暴的人,都是偏离正道的行为。左丘明因为疾病而失明,这是不幸的事情。子夏不做史官也是失明,这不可以成为警告。其他的都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柳宗元应该保持正道,不忘自己的正直,不要因其他事情而自疑。柳宗元的担忧,只是在于不正直和得不到正道,刑罚祸害不是他所担忧的。

注释:

  1.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 表示如果史官没有遭遇到人的祸患(即政治迫害),那么就会遭到天的惩罚。这是一种警示,强调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对于史官的重要性。
  2. “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 这里的“夫”字用于加强语气,表明对过去历史学家遭遇的质疑或不解。
  3. “凡居其位…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 描述了孔子在不同国家的困境,强调孔子的遭遇并非偶然,而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状况所致。
  4. “若周公、史佚…独遇且显也。”: 通过周公和史佚的例子,说明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有机会获得朝廷的尊重和认可。
  5. “范晔悖乱…皆出于此。”: 提到范晔的行为背离常规和道德准则,暗示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6. “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卒有明也。”: 强调柳宗元本人在担任史官期间的努力和坚持,以及他希望后人能够继承他的精神和责任。
  7. “不然,徒信口耳……非有志者所忍恣也。”: 这里指出如果不基于事实和个人的真实体验,而只是依赖口头传言,那么这种言论是没有根据的,并且是不负责任的。
  8. “果有志…为官守耶?”: 提出如果一个人真的有志向,那么他不应该仅仅因为外界的压力或他人的要求而去做某件事情。
  9. “不然,徒信人口语…乱杂无可考…非有志者所忍恣也。”: 强调即使是基于个人见解的言论,也应该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判断,而不是仅凭个人的喜好和偏见。
  10. “果有志…为人谋而不忠乎?”: 这句话源自《论语·公冶长》,意指如果一个人有志向和决心,那么他应该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和目标。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柳宗元的文学成就,还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通过对比古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诗人展现了他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和对正直行为的坚守。此外,他还提出了对权力和责任的批判性看法,以及对个人品德和行为标准的严格要求。这些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