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大演论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为分太极者两仪也,分四象者八卦也,成八卦者十六将也,司八卦者十二月也,分十六将者三十二候也,分十二月者二十四气也,分三十二候者六十四卦也,司二十四气者三十六旬也。进退于三百六十六日,屈伸于三百八十四爻。往来飞伏之理尽矣。孤虚消息之端极矣。三才之道,不可不及也;五行之义,不能复过也。翕之以幽明,张之以寒暑,会之以生死,申之以去就。祸福生焉,吉凶著焉;成败行焉,逆顺兴焉。贤者识其大者、远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近者。奉之者则顺,背之者则愆,圆立者称圣,偏据者号贤。
尝试论之曰:三才者,易之门户也;八卦者,易之径路也。引而伸之,终于六十四卦,天下之能事毕矣。陈而别之,极于三百八十四爻,天下之微理罄矣。夫阴阳之道,一向一背;天地之道,一升一降。故明暗相随,寒暑相因,刚柔相形,高下相倾,动静相乘,出入相藉。泯之者神也,形之者道也。可以一理征也,可以一端验也。
解析
八卦大演论此诗探讨了易经中的八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逐句释义
-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 昔者:古代的。
- 圣人:指具有高度智慧和道德修养的人。
- 作:创造,制作。
- 易:古汉语中指《周易》,一种占卜书籍。
- 此处指古代圣人创造的《周易》。
- 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始画八卦:开始使用八卦图象。
- 通神明之德:通过八卦图象来理解并通达神明所赋予的道德品质。
- 类万物之情:通过八卦图象来模拟和表达自然界万物的情感和状态。
- 以为分太极者两仪也,分四象者八卦也,成八卦者十六将也…:
- 太极: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原点。
- 两仪:阴阳,代表天地、日月等自然现象的两个对立面。
- 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四季(春、夏、秋、冬)的四个方向。
- 八卦:由三个阳爻(—)和三个阴爻(–)组成的六个基本卦象。
- 十六将:指的是由八卦变化而来的六十四种不同的卦象。
- 司八卦者十二月也,分十六将者三十二候也…:
- 司八卦者:管理或控制六十四种卦象的变化。
- 十二月:一年中的十二个月。
- 分十六将者:将六十四种卦象进一步细化为二十四节气。
- 三才之道,不可不及也;五行之义,不能复过也。:
- 三才:天、地、人,即宇宙、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 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元素理论。
- 两者都强调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性。
- 翕之以幽明,张之以寒暑…:
- 翕张: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 幽明、寒暑、生死、去就:这些词分别代表了时间、空间和生命过程的不同方面。
- 通过这些概念,诗人表达了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深刻理解。
- 贤者识其大者、远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近者。:
- 大者、远者、小者、近者:指事物的规模、影响和距离。
- 贤者:有智慧和德行的人。
- 不贤者:没有智慧和德行的人。
- 通过区分不同层次的事物,诗人强调了识别和理解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 奉之则顺,背之则愆,圆立者称圣,偏据者号贤。:
- 奉之则顺:遵循正确的原则和道理。
- 背之则愆:违背正确的道路会导致过失。
- 圆立者称圣:保持正直和圆满的人被誉为圣人。
- 偏据者号贤:坚持正确立场的人被称为贤人。
- 通过这些描述,诗人展现了正确与错误、正直与邪恶之间的对立和评价标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周易》中八卦和相关概念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它强调了观察、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这些规律来指导生活和行动。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关于道德、智慧和德行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