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
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
这首诗是唐代玄奘法师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的部分内容,全文如下:
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
阿耨达水,即印度恒河,连接了八条支流;耆阇崛山,是佛教圣地,位于嵩华山脉。
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
玄奘法师认为,佛性和本性纯净寂静,人们不能理解它;智慧之地深奥玄微,能够感动真诚的心灵并使之显现出来。
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
难道说,黑夜中点起智慧的火炬之光?在火宅(比喻烦恼重重的世界)的早晨降临法雨之恩泽?
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
于是,各种水流不同,最终汇入大海;各种事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都汇集成为真实。
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难道要和商汤王、周武王比高低?怎么能和尧、舜相比他们的圣德呢?
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
玄奘法师从小就聪明伶俐,立志于简化生活,精神清明如初生之乳牙。
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
专心致志地修炼内心,隐居在深山之中,修行于三禅的境地,游历于十方世界。超越六尘的境界,独自行走在迦维的道路上;领会佛法的宗旨,随机应变教化众生。因为中国缺乏佛教文化,所以在遥远的恒河边寻找到佛教的经典;频繁地攀登积雪覆盖的山峰,获得了半枚佛陀留下的舍利子(佛骨)。他向各地僧人学习,十七年间,精通佛教典籍,以利益众生为己任。
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
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唐太宗下令在弘福寺翻译佛教经文,共计六百五十七部。他将佛法如同大海一样广博流传,洗净人们的尘埃和劳苦;将佛法的智慧像长久明亮的灯塔一样照耀黑暗,使幽暗之处明亮。如果不是有长久的缘分和福分,怎能彰显和发扬这样的佛法呢?正如佛法的本体是永恒的光明,皇帝的福分也是天地之间的恒定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