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今上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又属大驾还京,以留后在东都。无几,驿征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自惟历事二主,从宦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张华再典史官,晋朝称美。嗟予小子,兼而有之。是用职思其忧,不遑启处。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

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博采众议,爰定兹名。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仲春之月也。

诗句:

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今上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又属大驾还京,以留后在东都。无几,驿征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自惟历事二主,从宦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张华再典史官,晋朝称美。嗟予小子,兼而有之。是用职思其忧,不遑启处。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    
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博采众议,爰定兹名。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仲春之月也。    

译文:
长安二年,我开始担任著作佐郎并参与国史的编写工作,很快被提升为左史,在门下负责撰写起居注。后来转成中书舍人,暂时停掉史职,不久又兼任这一职务。新皇帝登基后,我被任命为著作郎、太子中允和率更令,同时继续参与史书的编写工作。后来又因为皇帝回京,我在东都留守。不久,又被召进京,专门负责史事,随后升任秘书少监。回顾我经历的两个君主,曾在两个京城任职,遍布官府的各个部门,长久处在记载言论的职位上。以前马融三度进入东观,汉代因此很荣耀;张华两次担任史官,晋国也因此很光荣。可怜我这个小小的人物,能够同时享有这些荣誉。所以我常常感到忧虑,没有闲暇休息。曾经利用休假的时间,研究史书篇章,笔不停歇,最终装满了书箱。然后我将书中的内容按类别聚集在一起,编排好顺序。以前汉朝的学者们收集讨论经传,最后在白虎阁决定下来,因此这本书被称为《白虎通》。既然我在史馆完成此书,就给它命名为《史通》。而且东汉时期曾寻找司马迁的后代成为史通子,所以知道“史”这个称呼源于久远。广泛采纳各种意见,确定了这个书名。共有廿卷,列出如下,共计若干言辞。这时是庚戌年,景龙四年的仲春。

注释:

  • 长安二年:长安,古地名,位于今天西安市西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都城之一。《史通序》创作时间是在贞观初年(627年),当时李世民刚刚建立唐朝不久,长安成为了唐朝的首都和国家的政治中心。
  • 著作佐郎:官职名,负责辅助皇帝进行文书工作,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工作。《史通序》创作时,李世民正在处理国家大事,需要各种文献支持。
  • 左史:古代官职名,负责记录国家重要事件和历史记载。《史通序》创作时,李世民正忙于处理政务,左史的职责非常重要。
  • 门下:古代官职名,掌管皇宫的门卫和接待任务。《史通序》创作时,李世民正在巩固政权,门下的地位十分重要。
  • 中书舍人:官职名,负责起草诏书和命令。《史通序》创作时,李世民正在加强中央集权,中书舍人的工作显得尤为关键。
  • 留后:古代官职名,通常指留守边疆的军事将领或地方行政长官。《史通序》创作时,李世民正忙于对外扩张和平定叛乱,留后的角色十分特殊。
  • 驿征入京:被紧急召回京城。《史通序》创作时,李世民正忙于处理朝政危机,驿征入京是应对紧急情况的必要手段。
  • 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官职名,分别负责撰写文章、侍奉太子和管理礼仪等方面的工作。《史通序》创作时,李世民正忙于巩固统治和选拔人才,这三个职位对于国家治理至关重要。
  • 《白虎通》:书名,是一部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籍。《史通序》创作时,李世民正试图统一思想,推广儒学,《白虎通》的学术价值受到重视。
  • 博采众议: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史通序》创作时,李世民需要广泛征求意见来制定政策,博采众议有助于决策的准确性。
  • 载削余暇:利用空闲时间。《史通序》创作时,李世民需要处理繁重的政务,余暇时间不多,但仍然坚持学习和研究史学。
  • 载言:即“载道”,指传播道理或教化。《史通序》创作时,李世民希望通过史学来弘扬道德观念。
  • 景龙四年:武则天时期的一个年份,景龙年间是指她在位期间的年号。《史通序》创作于景龙四年春季,与武则天的统治时期相符。

赏析:
此篇《史通序》是作者对自己从事史学研究和编纂工作的一次总结和展望。从序文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对于史学的重视和热爱。他不仅回顾了自己的工作经历,还提到了自己在史学方面的贡献和成就。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史学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在文学方面,这篇序文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典故,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此外,这篇序文也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排比、对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篇《史通序》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历史见证和思考结晶,也是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篇珍贵文献。它展示了作者对于历史和史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思想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