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自史之立志,非复一门,其理有不安,多从沿革。唯《艺文》一体,古今是同,详求厥义,未见其可。愚谓凡撰志者,宜除此篇。必不能去,当变其体。
近者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亦有《坟籍志》,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士,雠校之司。
所列书名,唯取当时撰者。习兹楷则,庶免讥嫌。语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
于宋生得之矣。(以上《艺文志》)
夫灾祥之作,以表吉凶。此理昭昭,不易诬也。然则麒麟斗而日月蚀,鲸鲵死而彗星出,河变应于千年,山崩由于朽壤。又语曰:“太岁在酉,乞浆得酒;太岁在巳,贩妻鬻子。”则知吉凶递代,如盈缩循环,此乃关诸天道,不复系乎人事。
且周王决疑,龟焦蓍折,宋皇誓众,竿坏幡亡,枭止凉师之营,鵩集贾生之舍。斯皆妖灾著象,而福禄来钟,愚智不能知,晦明莫之测也。然而古之国史,闻异则书,未必皆审其休咎,详其美恶也。故诸侯相赴,有异不为灾,见于《春秋》,其事非一。
《史通·内篇·书志第八》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著的一部重要史书评论著作,其中涉及了多种历史文献的编纂方法和原则。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分析:
- 书籍的分类:从诗中“唯《艺文》一体,古今是同”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艺文》这一文体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点,能够反映古今相同或相似的情况。这反映了古代史书在处理历史事件时的一种普遍做法,即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相同事件来展示历史的连续性和普遍性。
- 书籍的性质:诗中的“详求厥义,未见其可”表明作者对于书籍内容的深入探究和质疑态度。他怀疑书籍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暗示了对史书可能存在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进行审视的必要性。这种质疑精神体现了刘知几作为历史学家的严谨态度。
- 书籍的影响:通过“语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于宋生得之矣”,作者引用了古代谚语,表达了即使书籍内容可能不尽如人意,但仍然值得去阅读和研究的观点。这反映了刘知几对于古籍的态度,即虽然存在批评的可能,但不应忽视其价值。
- 书籍的编写:“夫灾祥之作,以表吉凶。此理昭昭,不易诬也。”这句话揭示了古人在编写史书时遵循的原则和逻辑,即通过记录天象、地理等自然现象来预示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变化,以此来体现历史的规律和天命的昭示。
- 书籍的内容:“然则麒麟斗而日月蚀,鲸鲵死而彗星出,河变应于千年,山崩由于朽壤。”这句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灾害与政治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历史记录不仅仅是事件的简单记载,而是包含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 书籍的作用:“且周王决疑,龟焦蓍折,宋皇誓众,竿坏幡亡,枭止凉师之营,鵩集贾生之舍。”这句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君王和将领在关键时刻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来解决问题,以及这些行为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史通·内篇·书志第八》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记录方法的史书评论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历史理解和分析的深刻之作。它通过对书籍内容的细致分析和批判,展示了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同时也提出了对历史记录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质疑,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