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乃采前文而改易其说,谓王札子之作乱,在彼成年;夏徵舒之构逆,当夫昭代;楚严作霸,荆国始僣称王;高宗谅阴,亳都实生桑谷。晋悼临国,六卿专政,以君事臣;鲁僖末年,三桓世官,杀嫡立庶。斯皆不凭章句,直取胸怀,或以前为后,以虚为实。移的就箭,曲取相谐;掩耳盗钟,自云无觉。讵知后生可畏,来者难诬者邪!
又品藻群流,题目庶类,谓莒为大国,菽为强草,鹙著青色,负蠜非中国之虫,鸲鹆为夷狄之鸟。如斯诡妄,不可殚论。而班固就加纂次,曾靡铨择,因以五行编而为志,不亦惑乎?
且每有叙一灾,推一怪,董、京之说,前后相反;向、歆之解,父子不同。
遂乃双载其文,两存厥理。言无准的,事益烦费,岂所谓撮其机要,收彼菁华者哉!
诗句:
若乃采前文而改易其说,谓王札子之作乱,在彼成年;夏徵舒之构逆,当夫昭代;楚严作霸,荆国始僣称王;高宗谅阴,亳都实生桑谷。晋悼临国,六卿专政,以君事臣;鲁僖末年,三桓世官,杀嫡立庶。斯皆不凭章句,直取胸怀,或以前为后,以虚为实。移的就箭,曲取相谐;掩耳盗钟,自云无觉。讵知后生可畏,来者难诬者邪!
译文:
如果从前面引用的文章进行修改或者改变其中的说法,比如说《王札子》是导致乱臣贼子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在那个成年的时候发生的;夏征舒的叛逆行动发生在昭明时期;楚国的严声威开始称霸,楚国才开始僭越自称王;高宗在哀悼期间,亳州发生了桑谷灾变。晋国悼公执政时期,六卿独揽大权,国君侍奉臣下;鲁僖公末年,三桓世袭官职,杀死嫡子立庶出之子。这些行为并不依据经典中的词句,而是直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有时将前因当作后果,有时将虚无当作真实。转移话题就像射箭时故意对准靶心,但结果却射中了旁边的小石子;掩耳偷铃的行为就像是盗窃钟声一样,自己都说没有听到。怎么能知道后代的人是不可轻视的,将来的事情是很难欺骗的呢?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史书编写过程中的批判性态度和观点,认为史书的编纂不应该仅仅依靠字面上的解释,而应该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同时,作者也批评了一些历史学家在解读历史事件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认为这种做法往往会误导后人。此外,诗中提到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也被作者进行了评述,如王札子的叛乱、夏征舒的政变、楚严声威称霸、高宗哀悼期间的灾变等,这些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被作者用来作为例子来说明问题。最后,诗中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和评论,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后来者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