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中兴已还,迄于宋、齐、其间司马彪、藏荣绪、沈约、萧子显相承载笔,竞志五行。虽未能尽善,而大较多实。何者?如彪之徒,皆自以名惭汉儒,才劣班史,凡所辩论,务守常途。既动遵绳墨,故理绝河汉。兼以古书从略,求徵应者难该;近史尚繁,考祥符者易洽。此昔人所以言有乖越,后进所以事反精审也。
然则天道辽远,裨灶焉知?日蚀不常,文伯所对。至如梓慎之占星象,赵达之明风角,单扬识魏祚于黄龙,董养徵晋乱于苍鸟,斯皆肇彰先觉,取验将来,言必有中,语无虚发。苟志之竹帛,其谁曰不然。若乃前事已往,后来追证,课彼虚说,成此游词,多见其老生常谈,徒烦翰墨者矣。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又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又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呜呼!世之作者,其鉴之哉!谈何容易,驷不及舌,无为强著一书,受嗤千载也。(以上《五行志》)
诗句
自汉中兴已还,迄于宋、齐、其间司马彪、藏荣绪、沈约、萧子显相承载笔,竞志五行。虽未能尽善,而大较多实。何者?如彪之徒,皆自以名惭汉儒,才劣班史,凡所辩论,务守常途。既动遵绳墨,故理绝河汉。兼以古书从略,求徵应者难该;近史尚繁,考祥符者易洽。此昔人所以言有乖越,后进所以事反精审也。
译文
自从汉朝中兴以后,一直延续到宋朝、齐朝时期,期间司马彪、藏荣绪、沈约、萧子显等人相继撰写著作,竞相记述五经六艺等。虽然他们的作品中并非完全完善,但大多包含了真实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像司马彪这样的学者,都认为自己名声上不如汉朝的儒生,才能上不及班固和司马迁。他们在论述中总是遵循传统的途径,因此其理论与事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古代的书籍内容相对简略,要寻找符合历史事实的资料很困难;而近现代的史书则相对丰富,要考证祥符时期的相关事情就相对容易。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有乖离超越的,后代的人就会进行反思,而新一代的人则会更加精确。”
注释
- 自汉中兴已还:指从汉朝中兴以来。
- 迄于宋、齐:直到宋朝、齐国时期。
- 间司马彪、藏荣绪、沈约、萧子显:这几位学者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分别在三国时代、南北朝时代、唐代和宋代有所著述。
- 竞志五行:竞争着记述五经六艺的内容。
- 虽未能尽善:尽管他们的作品中未必完美。
- 务守常途:他们遵循传统的写作方式。
- 既动遵绳墨:已经用传统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思想。
- 故理绝河汉:因此他们提出的观点与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
- 兼以古书从略:并且古代书籍内容简略,难以查找到真实的历史资料。
- 求徵应者难该:寻找符合历史事实的资料很困难。
- 课彼虚说:批评他们的不实之词。
- 成此游词:形成这些空洞无物的文辞。
- 多见其老生常谈:常常见到这类陈旧的议论。
- 徒烦翰墨:只会浪费笔墨。
-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确实存在那些对事物不了解却随意写作的情况。
-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这是孔子的话。
- 又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又说“君子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应该保持谦逊。”
- 又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说“知道自己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就是无知。”
- 呜呼!世之作者:唉!世间的作者们。
- 其鉴之哉:你们应该以此为鉴吧。
赏析
这首诗通过比较不同时代的史学家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及其作品的优劣,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研究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学术诚信的重视。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作者指出了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后世学者应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