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草木、缟纻、丝枲之流,鸟兽、虫鱼、齿革、羽毛之类,或百蛮攸税,或万国是供,《夏书》则编于《禹贡》,《周书》则托于《王会》。亦有图形九牧之鼎,列状四荒之经。观之者擅其博闻,学之者骋其多识。自汉氏拓境,无国不宾,则有筇竹传节,蒟酱流味,大宛献其善马,条支致其巨雀。爰及魏、晋,迄于周、隋,咸迹遐迩来王,任土作贡。异物归于计吏,奇名显于职方。凡为国史者,宜各撰《方物志》,列于《食货》之首。

帝王苗裔,公侯子孙,余庆所钟,百世无绝。能言吾祖,郯子见师于孔公;不议其先,籍谈取诮于姬后。故周撰《世本》,式辨诸宗;楚置三闾,实掌王族。

逮于晚叶,谱学尤烦。用之于官,可以品藻士庶;施之于国,可以甄别华夷。自刘、曹受命,雍、豫为宅,世胄相承,子孙蕃衍。及永嘉东渡,流寓扬、越;代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隋有天下,文轨大同;江外、山东,人物殷凑。其间高门素族,非复一家;郡正州都,世掌其任。凡为国史者,宜各撰《氏族志》,列于《百官》之下。

史通·内篇·书志第八
探寻历史文献,解读时代变迁

《史通·内篇·书志第八》作为一部古代史学评论著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历史知识宝库。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记载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当时的历史观念、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和思考角度。本诗通过详细解析书中的内容,结合现代视角对其进行赏析和解读。

诗词原文与译文

第一段

金石、草木、缟纻、丝枲之流,鸟兽、虫鱼、齿革、羽毛之类,或百蛮攸税,或万国是供,《夏书》则编于《禹贡》,《周书》则托于《王会》。亦有图形九牧之鼎,列状四荒之经。观之者擅其博闻,学之者骋其多识。

译文

金石、草木、麻布、丝线等各类物资,以及飞禽走兽、水生动物、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有的来自远方的部落或国家,有的则是国内生产的。例如,《禹贡》中记录了各地的资源情况,而《王会》则描述了各地的贡献物。还有关于九州的图腾和四境的经文描述,让人们可以了解这些地域的特色。观察这些内容的人所具备的知识面非常广,而学习这些知识的人则能够增长见识。

关键词注释

  • 金石:指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泛指各种材料。
  • 草木:植物的总称,涵盖所有植物种类。
  • 缟纻丝枲:指的是丝织品中的白色、黄色和黑色等色。
  • 乌兽虫鱼:泛指各种生物,包括鸟类、哺乳类动物、鱼类及水生生物。
  • 九牧:古代中国九州之称呼,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 四荒:《禹贡》中对四方边远地区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地理的认识及其贡献。
  • 观之者:观察这些内容的人。
  • :拥有;掌握。
  • :使用;运用。

赏析

这一部分通过对不同物质和资源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的精细观察和丰富想象。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此外,这段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开放性,展示了古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探索精神。这种探索精神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和文化的传承上。

第二段

帝王苗裔,公侯子孙,余庆所钟,百世无绝。能言吾祖,郯子见师于孔公;不议其先,籍谈取诮于姬后。故周撰《世本》,式辨诸宗;楚置三闾,实掌王族。

译文

帝王的后代,公侯的子孙,都是余庆所钟爱,他们的荣耀和地位可以延续到数百年。能够讲述我祖先的事情的人有郯子见到孔子,而没有议论他的祖先的则有籍谈被孔子斥责。因此,周朝撰写了《世本》以辨识各个家族的起源;楚国设置了三闾掌管王室血脉。

关键词注释

  • 余庆:指帝王后代或公侯子孙享有的荣誉和地位。
  • 能言吾祖:指能够讲述祖先故事的人或书籍。
  • 郯子:古代一位著名学者,孔子的学生,擅长礼仪和历史。
  • 孔公:指的是孔子,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 籍谈:春秋时期楚国人,因言语不慎而被孔子斥责。
  • 三闾:楚国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王室血统和文化事务。

赏析

这部分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及其贡献,特别是那些能够讲述祖先故事的人物和官职。这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教育和学术环境,也体现了对祖先和传统的尊重。通过这样的叙述,古代社会强调了家族和历史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个人身份和荣誉的重要性。

第三段

逮于晚叶,谱学尤烦。用之于官,可以品藻士庶;施之于国,可以甄别华夷。自刘、曹受命,雍、豫为宅;世胄相承,子孙蕃衍。及永嘉东渡,流寓扬、越;代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隋有天下,文轨大同;江外、山东,人物殷凑。其间高门素族,非复一家;郡正州都,世掌其任。

译文

到了晚年时期,谱牒学变得更加复杂繁琐。这些资料在官场中可以用来品评士人和平民的身份;在国家治理中使用,可以帮助区分不同的民族。自从刘姓、曹姓获得天命以来,雍州、豫州成为了政治中心;贵族的后代不断繁衍。到了永嘉东渡时,一些人迁移到南方;唐代的世代迁徙导致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消失了;北方和南方的百姓逐渐融合在一起。在这个时期,许多高贵的门阀世家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个地方的行政长官继续担任他们的职责。

关键词注释

  • 逮于晚叶:指在晚年时期,这个时间点可能是指唐朝末年或隋朝末年。
  • 谱学:指谱牒学,古代用来记录家族世系和事迹的学问。
  • :这里指官职或者政府官员。
  • 品藻:评价;鉴定人才。
  • 甄别:鉴别辨别;区别。
  • 华夷:古代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统称为夷。
  • 文轨大同:指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习俗方面的相似性和一致性。
  • 江左:古代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这里特指江南地区。
  • 南北混淆:形容不同地区间的风俗习惯逐渐变得相似。
  • 高门素族:指出身高贵且历史悠久的大家族。

赏析

这一段描绘了古代社会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变化和发展。通过提到刘、曹两姓获得天命、雍、豫成为政治中心、贵族后代繁衍以及民族交融等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变迁。同时,它也揭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加强的趋势。这一段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展,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开放性特征。

《史通·内篇·书志第八》通过详细的史料分析和对古代文化传统的阐述,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些篇章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历史的尊重和学习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