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之有论也,盖欲事无重出,文省可知。如太史公曰:观张良貌如美妇人;项羽重瞳,岂舜苗裔。此则别加他语,以补书中,所谓事无重出者也。又如班固赞曰:石建之浣衣,君子非之;杨王孙裸葬,贤于秦始皇远矣。此则片言如约,而诸义甚备,所谓文省可知者也。及后来赞语之作,多录纪传之言,其有所异,唯加文饰而已。至于甚者,则天子操行,具诸纪末,继以论曰,接武前修,纪论不殊,徒为再列。
马迁《自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
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寻述赞为例,篇有一章,事多者则约之使少,理寡者则张之令大,名实多爽,详略不同。且欲观人之善恶,史之褒贬,盖无假于此也。
然固之总述,合在一篇,使其条贯有序,历然可阅。蔚宗《后书》,实同班氏,乃各附本事,书于卷末,篇目相离,断绝失次。而后生作者,不悟其非,如萧、李、南、北《齐史》,大唐新修《晋史》,皆依范《书》误本,篇终有赞。
诗句释义及译文
史之有论也,盖欲事无重出,文省可知。如太史公曰:观张良貌如美妇人;项羽重瞳,岂舜苗裔。此则别加他语,以补书中,所谓事无重出者也。又如班固赞曰:石建之浣衣,君子非之;杨王孙裸葬,贤于秦始皇远矣。此则片言如约,而诸义甚备,所谓文省可知者也。
注释:
- 史之有论也,盖欲事无重出,文省可知。 —— 历史著作中常包含评论,目的是避免事件重复出现,同时使文章简洁明了。
- 如太史公曰:观张良貌如美妇人;项羽重瞳,岂舜苗裔。此则别加他语,以补书中,所谓事无重出者也。 ——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张良的外貌与项羽重瞳,意在通过其他方式补充原文,以避免内容重复。
- 又如班固赞曰:石建之浣衣,君子非之;杨王孙裸葬,贤于秦始皇远矣。此则片言如约,而诸义甚备,所谓文省可知者也。 —— 班固的评论简洁有力,通过一句话表达了多重含义。
及后来赞语之作,多录纪传之言,其有所异,唯加文饰而已。至于甚者,则天子操行,具诸纪末,继以论曰,接武前修,纪论不殊,徒为再列。
注释:
- 及后来赞语之作,多录纪传之言,其有所异,唯加文饰而已。 ——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纪传书的评论往往只是简单记录原话,然后加上自己的修饰和评论。
- 至于甚者,则天子操行,具诸纪末,继以论曰,接武前修,纪论不殊,徒为再列。 —— 有些评论非常详细,甚至包括了皇帝的品行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但这种评论与史书本身的内容并无太大区别。
马迁《自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
注释:
- 马迁《自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 —— 司马迁之后,班固开始撰写传记,每篇都独立讲述。
- 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 —— 班固将这种方式称为“诗体”的“述”。
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寻述赞为例,篇有一章,事多者则约之使少,理寡者则张之令大,名实多爽,详略不同。且欲观人之善恶,史之褒贬,盖无假于此也。
注释:
- 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寻述赞为例,篇有一章,事多者则约之使少,理寡者则张之令大,名实多爽,详略不同。 —— 范晔修改了“述”这个名称,称之为“赞”,以此来说明史评的例子。在一篇作品中通常只讨论一个主题或事件,如果事情较多就简要处理,如果道理较少就加以扩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观察人的善恶以及历史中的褒贬。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评论的传统及其变迁。文章开头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历史评论要简洁明了,避免内容的重复。随着时间的发展,评论的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简单的文字到后来复杂的诗歌形式。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历史评论进行分析和比较,展示了这一传统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