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夫方朔始为《客难》,续以《宾戏》、《解嘲》;枚乘首唱《七发》,加以《七章》、《七辩》。音辞虽异,旨趣皆同。此乃读者所厌闻,老生之恒说也。

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昔夫子修经,始发凡例;左氏立传,显其区域。科条一辨,彪炳可观。降及战国,迄乎有晋,年逾五百,史不乏才,虽其体屡变,而斯文终绝。唯令升先觉,远述丘明,重立凡例,勒成《晋纪》。邓、孙已下,遂蹑其踪。史便中兴,于斯为盛。

若沈《宋》之志序,萧《齐》之序录,虽皆以序为名,其实例也。必定其臧否,征其善恶,干宝、范晔,理切而多功,邓粲、道鸾,词烦而寡要,子显虽文伤蹇踬,而义甚优长。斯一二家,皆序例之美者。

《史通·内篇·序例第十》是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所撰的一部关于史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全书共二十卷,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主要讨论了史家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则论述了史官制度及史籍源流等议题。

从诗句本身来看,“譬夫方朔始为《客难》,续以《宾戏》、《解嘲》;枚乘首唱《七发》,加以《七章》、《七辩》。”这是对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举例说明。方朔和枚乘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这一比较,作者强调了不同史书之间虽然在形式或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内容和目的是一致的。

“此乃读者所厌闻,老生之恒说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普遍接受的历史观念的不满和批评。他认为这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和创新。这反映了他对历史研究的态度:不仅要有严谨的史学观点,还要有敢于挑战传统的勇气,勇于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这里,刘知几将史书的体例比喻为国家的法律,表明了他对史书体例规范化、系统化的高度重视。他认为,没有严格的史例规范,史书就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也无法对社会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

“唯令升先觉,远述丘明,重立凡例,勒成《晋纪》。邓、孙已下,遂蹑其踪。”这段诗句描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令升,他率先认识到了编写史书的重要性,并效仿前人丘明的《史记》,创立了自己的史书体例,使得《晋纪》成为一部典范之作。随后,邓粲、道鸾等人也相继模仿这种体例,使得史书体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史通·内篇·序例第十》不仅是一部关于史学理论的著作,更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该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