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自都邑以降,氏族而往,实为志者所宜先,而诸史竟无其录。如休文《宋籍》,广以《符瑞》;伯起《魏篇》,加之《释老》。徒以不急为务,曾何足云。
惟此数条,粗加商略,得失利害,从可知矣。庶乎后来作者,择其善而行之。
或问曰:子以都邑、氏族、方物宜各纂次,以志名编。夫史之有志,多凭旧说,苟世无其录,则阙而不编,此都邑之流所以不果列志也。对曰:案帝王建国,本无恒所,作者记事,亦在相时。远则汉有《三辅典》,近则隋有《东都记》。
于南则有宋《南徐州记》、《晋宫阙名》,于北则有《洛阳伽蓝记》、《邺都故事》。盖都邑之事,尽在是矣。
谱牒之作,盛于中古。汉有赵岐《三辅决录》,晋有挚虞《族姓记》。江左有两王《百家谱》,中原有《方思格》。盖氏族之事,尽在事矣。自沉莹著《监海水土》,周处撰《阳羡风土》,厥类众多,谅非一族。是以《地理》为书,陆澄集而难尽;《水经》加注,郦元编而不穷。盖方物之事,尽在是矣。凡此诸书,代不乏作,必聚而为志,奚患无文?譬夫涉海求鱼,登山采木,至于鳞介修短,柯条巨细,盖在择之而已。苟为鱼人、匠者,何虑山海之贫罄哉?(以上杂志)
诗句
盖自都邑以降,氏族而往,实为志者所宜先,而诸史竟无其录。如休文《宋籍》,广以《符瑞》;伯起《魏篇》,加之《释老》。徒以不急为务,曾何足云。
惟此数条,粗加商略,得失利害,从可知矣。庶乎后来作者,择其善而行之。```
或问曰:子以都邑、氏族、方物宜各纂次,以志名编。夫史之有志,多凭旧说,苟世无其录,则阙而不编,此都邑之流所以不果列志也。对曰:案帝王建国,本无恒所,作者记事,亦在相时。远则汉有《三辅典》,近则隋有《东都记》。
于南则有宋《南徐州记》、《晋宫阙名》,于北则有《洛阳伽蓝记》、《邺都故事》。盖都邑之事,尽在是矣。
谱牒之作,盛于中古。汉有赵岐《三辅决录》,晋有挚虞《族姓记》。江左有两王《百家谱》,中原有《方思格》。盖氏族之事,尽在事矣。自沉莹著《监海水土》,周处撰《阳羡风土》,厥类众多,谅非一族。是以《地理》为书,陆澄集而难尽;《水经》加注,郦元编而不穷。盖方物之事,尽在是矣。凡此诸书,代不乏作,必聚而为志,奚患无文?譬夫涉海求鱼,登山采木,至于鳞介修短,柯条巨细,盖在择之而已。苟为鱼人、匠者,何虑山海之贫罄哉?(以上杂志)”`
### 译文
【注释】:
- "盖自都邑以降,氏族而往": 表示从城市开始,然后扩展到氏族。
- "史之有志,多凭旧说": 历史记载往往基于前人的记述和说法。
- "苟世无其录", 表示如果历史上没有记载(即"录"),那么这些信息就无法记录下来。
- "案帝王建国, 本无恒所": 指的是帝王建立国家时,地点并不是固定的。
- "休文:《宋籍》","伯起:《魏篇》":指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和南朝梁代史学家萧子显所著的《南齐史》。
- "远则汉有《三辅典》","近则隋有《东都记》":汉代有《三辅决录》,隋代有《东都记》。
- "于是乎《宋南徐州记》、《晋宫阙名》":宋代的《南徐州记》和晋朝的《宫阙名》记录了当时的建筑和宫殿。
- "于是乎《洛阳伽蓝记》、《邺都故事》":北魏时期有《洛阳伽蓝记》和邺城的故事。
- "谱牒之作,盛于中古":谱牒作品在中古时期特别兴盛。
- "案帝王建国,本无恒所":表示帝王建立国家时,地点并不是固定的。
- "故《地理》为书":因此将地理信息整理成书。
- "陆澄集而难尽":陆澄收集了大量的材料,但仍然难以全部记录完整。
- "《水经》加注,郦元编而不穷":《水经》一书有很多注释,但仍然无法全部记录下来。
- "至乎方物之事,尽在是矣":关于地方事物的记载都在其中。
- "故为鱼人、匠者":所以对于渔民和工匠来说,没有必要担心找不到这些资料。
- "奚患无文?譬夫涉海求鱼,登山采木":为什么需要担心没有文字呢?就像在海里寻找鱼、在山上采集木材一样简单。
赏析
这首诗讨论了历史记录的问题。它指出,尽管历史记录非常重要,但在缺乏记录的情况下,它们是无法被保存下来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追求历史记录,因为即使没有现存的历史记录,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来源获取信息。例如,我们可以从书籍、地图和口头传说等渠道了解古代的事物。此外,这首诗还强调了历史记录的价值,并鼓励后人继续努力去搜集和整理这些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