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自古王室虽微,天命未改,故台名逃责,尚曰周王;君未系颈,且云秦国。
况神玺在握,火德犹存,而居摄建年,不编《平纪》之末;孺子主祭,咸书《莽传》之中。遂令汉余数岁,湮没无睹,求之正朔,不亦厚诬?
当汉氏之中兴也,更始升坛改元,寒暑三易。世祖称臣北面,诚节不亏。既而兵败长安,祚归高邑,兄亡弟及,历数相承。作者乃抑圣公于传内,登文叔于纪首,事等跻僖,位先不窟。夫东观秉笔,容或谄于当时,后来所修,理当刊革者也。
盖逐兔争捷,瞻乌靡定,群雄僣盗,为我驱除。是以史传所分,真伪有别,陈胜、项籍见编于高祖之后,隗嚣、孙述不列于光武之前。而陈寿《蜀书》首标二牧,次列先主,以继焉、璋。岂以蜀是伪朝,遂乃不遵恒例。但鹏鷃一也,何大小之异哉?
”`
昔《尚书》记言,《春秋》记事,以日月为远近,年世为前后。用使阅之者,雁行鱼贯,皎然可寻。
至马迁始错综成篇,区分类聚。
史通·内篇·编次第十三
又自古王室虽微,天命未改,故台名逃责,尚曰周王;君未系颈,且云秦国。况神玺在握,火德犹存,而居摄建元,不编《平纪》之末;孺子主祭,咸书《莽传》之中。遂令汉余数岁,湮没无睹,求之正朔,不亦厚诬?
当汉氏之中兴也,更始升坛改元,寒暑三易。世祖称臣北面,诚节不亏。既而兵败长安,祚归高邑,兄亡弟及,历数相承。作者乃抑圣公于传内,登文叔于纪首,事等跻僖,位先不窟。夫东观秉笔,容或谄于当时,后来所修,理当刊革者也。
盖逐兔争捷,瞻乌靡定,群雄僭盗,为我驱除。是以史传所分,真伪有别,陈胜、项籍见编于高祖之后,隗嚣、孙述不列于光武之前。而陈寿《蜀书》首标二牧,次列先主,以继焉、璋。岂以蜀是伪朝,遂乃不遵恒例。但鹏鷃一也,何大小之异哉?
注释:
- 昔:《尚书》与《春秋》都采用“日月”和“年世”作为时间参照物来记录事件,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历史的发展顺序和时间背景。
- 马迁:即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86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著称于后世。
- 编次:指对历史事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排列。
- 内篇:《史记》中的第一部分,包含了司马迁的自序和本纪、世家、列传等重要篇章。
- 编次第十三:在《史记》中的位置,第十三篇目指的是《史记》的第十三个部分。
- 昔:《尚书》与《春秋》都采用“日月”和“年世”作为时间参照物来记录事件,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历史的发展顺序和时间背景。
- 马迁:即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86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著称于后世。
- 编次:对历史资料进行有序的组织和排列。
- 内篇:《史记》中的第一部分,包括了司马迁的自序以及本纪、列传、表、世家等重要篇章。
- 编次第十三:在《史记》中的位置,第十三篇目指的是《史记》的第十三个部分。
赏析: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编排方式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意识和独特的史学观念。刘知几在其作品《史通·内篇·编次第十三》中指出,《尚书》、《春秋》等古代经典通过“日月”和“年世”的对比来清晰展示事件的先后顺序。这种编排方式不仅使得历史叙述条理分明,还便于读者理解和追溯历史变迁的过程。
刘知几在此文中还提到了司马迁对于历史的重新审视和编纂。他批评了后来的史家在编写史书时可能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导致一些历史事件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歪曲。《史记》虽然在结构上有所创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他在《编次第十三》中提到的,某些史家可能过分强调帝王的威严和权力,忽略了其他历史人物的贡献和作用,甚至将一些非正统的历史事件也被纳入其中。《史记》虽然广受赞誉,但也暴露出其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刘知几在《史通·内篇·编次第十三》中通过对《尚书》、《春秋》等古代经典和《史记》的评注,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中国古代史书编撰的历史画卷。他不仅批判了当时的史学现状,也提出了自己对历史学发展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