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嗣子谅暗,未逾年而废者,既不成君,故不别加篇目。是以鲁公十二,恶、视不预其流。及秦之子婴,汉之昌邑,咸亦因胡亥而得记,附孝昭而获闻。而吴均《齐春秋》乃以郁林为纪,事不师古,何滋章之甚欤!
观梁、唐二朝,撰《齐》、《隋》两史,东昏犹在,而遽列和年;炀帝未终,而已编《恭纪》。原其意旨,岂不以和为梁主所立,恭乃唐氏所承,所以黜永元而尊中兴,显义宁而隐大业。苟欲取悦当代,遂乃轻侮前朝。行之一时,庶叶权道;播之千载,宁为格言!
寻夫本纪所书,资传乃显;表志异体,不必相涉。旧史以表志之帙,介于纪传之间,降及蔚宗,肇加厘革,沈、魏继作,相与因循。既而子显《齐书》、颖达《隋史》,不依范例,重遵班法。盖择善而行,何有远近;闻义不徙,是吾忧也。
诗句:
- 《春秋》嗣子谅暗,未逾年而废者,既不成君,故不别加篇目。是以鲁公十二,恶、视不预其流。及秦之子婴,汉之昌邑,咸亦因胡亥而得记,附孝昭而获闻。而吴均《齐春秋》乃以郁林为纪,事不师古,何滋章之甚欤!
- 观梁、唐二朝,撰《齐》、《隋》两史,东昏犹在,而遽列和年;炀帝未终,而已编《恭纪》。原其意旨,岂不以和为梁主所立,恭乃唐氏所承,所以黜永元而尊中兴,显义宁而隐大业。苟欲取悦当代,遂乃轻侮前朝。行之一时,庶叶权道;播之千载,宁为格言!
- 寻夫本纪所书,资传乃显;表志异体,不必相涉。旧史以表志之帙,介于纪传之间,降及蔚宗,肇加厘革,沈、魏继作,相与因循。既而子显《齐书》、颖达《隋史》,不依范例,重遵班法。盖择善而行,何有远近;闻义不徙,是吾忧也。
译文:
《春秋》里嗣子被立为君主但未能成人君地位,因此没有单独设立篇目。因此鲁国的国君共有十二位,“恶”和“视”没有参与他们的行列。到了秦朝的子婴和汉朝的昌邑王,都因为胡亥的缘故得以被记载,依附于孝昭帝而获得听闻。而吴均的《齐春秋》却把郁林作为纪年,事情没有按照古法行事,这是多么荒谬啊!
观察梁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编纂的《齐史》和《隋史》,东昏侯还在位时,就已经列出了和帝的年号;隋炀帝还没死时,已经编写了《恭纪》。他们的意图是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和帝是梁朝的君主所建立的,恭帝则是唐朝所传承的吗?所以他们贬斥了永元年间的事情而推崇中兴时期的事迹,凸显了义宁而隐瞒了大业年间的历史。如果只是想要取悦当代的人,就轻易地侮辱前朝。这样做一时或许可以满足权宜之需,但是传播下去千年,又怎么能成为正确的言论呢?
寻找本纪所记载的内容,依靠的是传文来显现;表志是另一种体例,不一定相互涉及。古代史书把表志放在纪传之间,降及到东汉,才开始加以改革,沈约和魏收相继创作,相安无事。然而后来的子显的《齐书》、颖达的《隋史》,却不依照范例,反而重新遵守班固的体例。选择好的去做,哪里会有远近的区别呢?听到正确的道理却不改变,这正是我担忧的地方。
注释:
1.《春秋》:指儒家经典之一,记述鲁国春秋时期的政治事件。《春秋》对嗣子被立为君主但未能成人君地位的情况有所记载。
2.嗣子谅暗:嗣子即继承人,谅暗是指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处理政事,需要暂时避位。
3.未逾年而废:尚未过一年就被废除。
4.不成君:无法成为君主。
5.不别加篇目:没有另外设立独立的篇章。
6.鲁公十二:指鲁国国君共十二位。
7.恶、视:指鲁国内乱中的人物。
8.胡亥:秦朝末代皇帝。
9.唐氏:唐朝。
10.黜永元:贬斥永元年间的事件。
11.中兴:指中兴时期的政绩。
12.义宁:指义宁年间的历史。
13.姑息:宽容而不加批评。
14.行之一时:当时施行某种政策或行为。
15.权道:临时应对的方法或策略。
16.播之后世:流传到后世。
17.何有远近:有什么不同?
18.闻义不徙:听到正确道理不改变。
19.择善而行:选择好的行为去做。
20.闻义不徙:听到正确的道理而不改变。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表达了对历史记载方式和历史观念的看法。作者认为历史记载应该真实反映历史事实,不应受时代影响而改变观点。同时,他也强调了对历史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全面和客观的,不应该受到偏见和误解的影响。此外,他还指出了一些史书在编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不遵守传统体例、随意更改历史事实等。这些观点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