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唯名不可以假人。”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乎!”

是知名之折中,君子所急。况复列之篇籍,传之不朽者邪!昔夫子修《春秋》,吴、楚称王,而仍旧曰子。此则褒贬之大体,为前修之楷式也。

马迁撰《史记》,项羽僣盗而纪之曰王,此则真伪莫分,为后来所惑者也。

自兹已降,论谬相因,名讳所施,轻重莫等。至如更始中兴汉室,光武所臣,虽事业不成,而历数终在。班、范二史皆以刘玄为目,不其慢乎?

古者二国争盟,晋、楚并称侯伯;七雄力战,齐、秦俱曰帝王。其间虽胜负有殊,大小不类,未闻势穷者即为匹庶,为屈者乃成寇贼也。至于近古则不然,当汉氏云亡,天下鼎峙,论王道则曹逆而刘顺,语国祚则魏促而吴长。但以地处函夏,人传正朔,度长絜短,魏实居多。二方之于上国,亦犹秦缪、楚庄与文、襄而并霸。逮作者之书事也,乃没吴、蜀号谥,呼权、备姓名,方于魏邦,悬隔顿尔,惩恶劝善,其义安归。

诗句逐句释义及赏析

原文

孔子曰:“唯名不可以假人。”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乎!”是知名之折中,君子所急。况复列之篇籍,传之不朽者邪!昔夫子修《春秋》,吴、楚称王,而仍旧曰子。此则褒贬之大体,为前修之楷式也。

译文

孔子说:“名字不可以借给别人。”又说:“名称如果不正确,那么说话就不会顺当,必须确立好的名称。”这是明确事物定义的关键,是君子们迫切需要的。更何况这些名称被记载在典籍中,能够流传千古。昔日孔子修订《春秋》,吴国、楚国都自称王,却仍然用“子”来称呼他们。这就是对是非的褒贬,是前代学者遵循的标准。

注释

  1. 孔子曰:引用孔子的言论。
  2. “唯名不可以假人”:强调名字的重要性,不能随便赋予别人。
  3. “名不正则言不顺”:说明名字如果不正,说话就会混乱。
  4. “必也正名乎!”:表示必须要正确命名。
  5. “是知名之折中”:通过正确命名来统一事物的认识。
  6. “君子所急”:君子们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7. “况复列之篇籍”:更不用说这些名称被记录在典籍之中。
  8. “传之不朽者邪”:这些记录可以流传很久。
  9. “昔夫子修《春秋》”:指的是孔子修订《春秋》。
  10. “吴、楚称王”:吴国和楚国在《春秋》中被称为诸侯之一。
  11. “而仍旧曰子”:尽管他们在《春秋》中被称为王,但仍然使用“子”来称呼。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儒家学者对于名字重要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是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会评价的体现。在古代社会,人们通过名字来区分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因此正确的命名非常重要。同时,这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历史记录的重视。通过《春秋》这样的史书,后人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其中包含了许多通过正确命名才能理解的历史事件。

诗中的“是知名之折中,君子所急”表明了正确的名分不仅关系到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关键。而“况复列之篇籍,传之不朽者邪”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重要性,因为它被记录在历史典籍中,能够流传下去,影响后世。

“昔夫子修《春秋》”的部分展示了孔子对《春秋》这部书的贡献,它不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春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如何通过正确的名分来引导社会和国家,以及如何通过历史记录来实现道德的传承和教化的功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