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位乃人臣,迹参王者,如周之亶父、季历,晋之仲达、师、昭,追尊建名,此诸天子,可也。必若当涂所出,宦官携养,帝号徒加,人望不惬。故《国志》所录,无异匹夫,应书其人,直云皇之祖考也而已。至如元氏,起于边朔,其君乃一部之酋之长耳。道武追崇所及,凡二十六君。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而《魏书?序纪》,袭其虚号,生则谓之帝,死则谓之崩,何异沐猴而冠,腐鼠称璞者矣!

夫历观自古,称谓不同,缘情而作,本无定准。至若诸侯无谥者,战国已上谓之今王;天子见黜者,汉、魏已后谓之少帝。周衰有共和之相,楚弑有郏敖之主,赵佗而曰尉佗,英布而曰鲸布,豪杰则平林、新市,寇贼则黄巾、赤眉,园、绮友朋,共云四皓,奋、建父子,都称万石。凡此诸名,皆出当代,史臣编录,无复张驰。盖取叶随时,不藉稽古。及后来作者,颇慕斯流,亦时采新名,列成篇题。若王《晋》之《处士》、《寒俊》,沈《宋》之《二凶》、《索虏》,即其事也。唯魏收远不师古,近非因俗,自我作故,无所宪章。其撰《魏书》也,乃以平阳王为出帝,司马氏为僣晋,桓、刘已下,通曰岛夷。夫其陷齐则轻抑关右,党魏则深诬江外,爱憎出于方寸,与夺由其笔端,语必不经,名惟骇物。昔汉世原涉大修坟墓,乃开道立表,署曰南阳阡,欲以继迹京兆,齐声曹尹,而人莫之肯从,但云原氏阡而已。故知事非允当,难以遵行。如收之苟立诡名,不依故实,虽复刊诸竹帛,终罕传于讽诵也。

史通·内篇·称谓第十四
探究历史人物称谓之标准与意义

  1. 序言
  • 概述研究目的
  • 解释称谓在历史中重要性
  • 提出研究方法
  1. 历史人物称谓演变简述
  • 古代称谓与现代对比
  • 不同历史时期称谓特点
  • 称谓变迁对历史解读影响
  1. 称谓标准探讨
  • 孔子名言解析“名不可假人”
  • 阐述名分对于言论正当性重要性
  • 分析称谓标准在不同文化和时代变化
  1. 称谓与道德评价关系
  • 考察历史人物如何借助称谓塑造形象
  • 揭示不同称谓反映社会价值观
  • 讨论称谓与社会阶层、身份认同联系
  1. 称谓在史学研究应用
  • 探讨称谓对史料真实性影响
  • 分析不同史学流派对称谓态度
  • 举例说明称谓在历史研究中应用
  1. 结论与展望
  • 总结称谓研究主要发现
  • 论述称谓研究对学术贡献
  • 预测未来称谓研究领域发展方向
  • 呼吁学界进一步研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