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以金行版荡,戎、羯称制,各有国家,实同王者。晋世臣子党附君亲,嫉彼乱华,比诸群盗。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自非坦怀爱憎,无以定其得失。

至萧方等始存诸国各谥,僣帝者皆称之以王。此则赵犹人君,加以主号;杞用夷礼,贬同子爵。变通其理,事在合宜,小道可观,见于萧氏者矣。

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降及曹氏,祖名多滥,必无愧德,其唯武王。故陈寿《国志》,独呼武曰祖,至于文、明,但称帝而已。自晋已还,窃号者非一。如成、穆两帝,刘、萧二明,梁简文兄弟,齐武成昆季,斯或承家之僻王,或亡国之庸主,不谥灵缪,为幸已多,犹曰祖宗,孰云其可?而史臣载削,曾无辨明,每有所书,必存庙号,何以申劝沮之义,杜渝滥之源者乎?

《史通·内篇·称谓第十四》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创作的一篇史学论文,主要探讨了古代中国的谥号制度及其历史变迁。下面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详细解读:

  1. 诗句释义
  • “续以金行版荡,戎、羯称制,各有国家,实同王者。”:这描述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在特定时期的统治状态,他们各自建立了国家并享有一定的权威。
  • “‘晋世臣子党附君亲,嫉彼乱华,比诸群盗’:指出晋代的臣子们依附于君主,并对其他扰乱中原的异族持反对态度,将他们比作盗贼。”
  • “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表达了这种立场的人只是出于个人恩怨,忘记了公正的原则。
  • “自非坦怀爱憎,无以定其得失。”: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去爱憎分明,就无法确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1. 译文
  • 续以金行版荡,戎、羯称制,各有国家,实同王者。
  • 晋世臣子党附君亲,嫉彼乱华,比诸群盗。
  • 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
  • 自非坦怀爱憎,无以定其得失。
  1. 关键词注释
  • “金行版荡”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混战状态,这一时期北方和南方的政权各自建立,相互之间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
  • “戎、羯称制”指的是西晋时期,由于匈奴族和羯族的兴起,这两大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政权,分别被称为“戎”和“羯”。
  • “比诸群盗”是指这些割据政权被看作是危害社会秩序的盗贼。
  • “苟徇私忿”指的是某些人出于个人的怨恨而行事,不顾大局。
  • “无以定其得失”意指无法确定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1. 赏析
  •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深刻思考。作者认为,历史人物应该具备公正无私的品质,而不是因为个人的好恶或恩怨来评判他们的是非曲直。
  •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作者强调了历史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的重要性。
  • 诗中还体现了作者对于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视,认为历史人物的行为应该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

《史通·内篇·称谓第十四》不仅是一篇关于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论文,更是刘知几通过历史的视角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代表作。它不仅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也展示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原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