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闻三王各异礼,五帝不同乐,故《传》称因俗,《易》贵随时。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而求剑也。

古者诸侯曰薨,卿大夫曰卒。故《左氏传》称楚邓曼曰:“王薨于行,国之福也。”又郑子产曰:“文、襄之伯,君薨,大夫吊。”即其证也。案夫子修《春秋》,实用斯义。而诸国皆卒,鲁独称薨者,此略外别内之旨也。马迁《史记》西伯以下,与诸列国王侯,凡有薨者,同加卒称,此岂略外别内邪?何贬薨而书卒也?

盖著鲁史者,不谓其邦为鲁国;撰周书者,不呼其王曰周王。如《史记》者,事总古今,势无主客,故言及汉祖,多为汉王,斯亦未为累也。班氏既分裂《史记》,定名《汉书》,至于述高祖为公、王之时,皆不除沛、汉之字。凡有异方降款者,以归汉为文。肇自班《书》,首为此失;迄于仲豫,仍踵厥非。积习相传,曾无先觉者矣。

以下是对诗句逐句的解读:}

  1. 盖闻三王各异礼,五帝不同乐,故《传》称因俗,《易》贵随时。
    注释:据说,三皇时代的礼仪各不相同,五帝时期的音乐风格也有所不同,因此《左传》强调要因应习俗,《周易》则强调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2. 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而求剑也。
    注释:何况史书记载的是事实,而事情却会发生变化,但语言表述却不能随之改变,这就像是用胶黏住琴柱来调弄琴弦、刻划船体来寻求宝剑一样不可能实现的。

  3. 古者诸侯曰薨,卿大夫曰卒。故《左氏传》称楚邓曼曰:“王薨于行,国之福也。”又郑子产曰:“文、襄之伯,君薨,大夫吊。”即其证也。
    注释:古代的时候,诸侯的去世称为薨,卿大夫的去世称为卒。例如《左传》中的楚国大夫邓曼在描述楚庄王去世时说“楚王薨于行,这是国家的福气”,同样,郑国的子产也曾说过“文王和武王都是国君去世后由大臣前去吊唁”。这些记载证明了这一点。

  4. 案夫子修《春秋》,实用斯义。而诸国皆卒,鲁独称薨者,此略外别内之旨也。
    注释:孔子修订《春秋》时,确实采用了这个观点,但其他国家普遍使用卒来记录诸侯的死,唯独鲁国使用薨。这体现了一种内外有别的策略。

  5. 马迁《史记》西伯以下,与诸列国王侯,凡有薨者,同加卒称,此岂略外别内邪?何贬薨而书卒也?
    注释: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记载西伯等诸侯王的死,都使用了卒这个词,这难道不是因为作者有意区分内外而采用不同的称呼吗?作者为何贬低薨而使用卒来书写呢?

  6. 盖著鲁史者,不谓其邦为鲁国;撰周书者,不呼其王曰周王。如《史记》者,事总古今,势无主客,故言及汉祖,多为汉王,斯亦未为累也。
    注释:编写《鲁史》的时候,不会把国家称为鲁国;撰写《周书》时,也不会把帝王称为周王。正如《史记》这部历史著作,它涵盖了古今所有的事情,没有主次之分,因此当提到汉朝的始祖时,多用汉王作为称呼,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7. 班氏既分裂《史记》,定名《汉书》,至于述高祖为公、王之时,皆不除沛、汉之字。
    注释:班固在将《史记》分成两部分并重新命名为《汉书》时,当叙述到汉高祖刘邦为皇帝时,都没有去掉沛县、汉中的称谓。

  8. 凡有异方降款者,以归汉为文。肇自班《书》,首为此失;迄于仲豫,仍踵厥非。积习相传,曾无先觉者矣。
    注释:对于那些投降汉朝的外国君主或使者,文中常常使用“归汉”这样的词汇。这种用法最早起源于班固的著作,一直延续到钟离嘉。然而这种错误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性说法,没有人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