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虽氏族可验,而邑里难详。逮于太史公,始革兹体,凡有列传,先述本居。至于国有驰张,乡有并省,随时而载,用明审实。
案夏侯孝若撰《东方朔赞》云:“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魏建安中,分厌次为乐陵郡,故又为郡人焉。”夫以身没之后,地名改易,犹复追书其事,以示后来。
则知身生之前,故宜详录者矣。
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
由是斗牛之野,郡有青、徐;吴、越之乡,州编冀、豫。欲使南北不乱,淄、渑可分,得乎?系虚名于本土者,虽百代无易。既而天长地久,文轨大同。州郡则废置无恒,名目则古今各异。而作者为人立传,每云某所人也,其地皆取旧号,施之于今。欲求实录,不亦难乎!
诗句:
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虽氏族可验,而邑里难详。
昔:《五经》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广泛记述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其中虽然有可以考证的氏族记载,但对于地方上的详细情况却难以了解。
译文:
过去在《五经》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广泛记载了许多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其中虽然有可以考证的氏族记载,但是对于地方上的详细情况却难以了解。
注释:
- 《五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等。
- 诸子:泛指先秦到汉代的各种哲学思想流派和学者。
- 广书人物:广泛记录人名和事迹。
- 虽氏族可验:虽然有可以考证的氏族记载。
- 而邑里难详:但对于地方上的详细情况却难以了解。
- 魏建安中:指东汉末年的魏文帝曹丕时期的建安年间。
- 洛阳荡覆:洛阳被破坏或毁灭。
- 衣冠南渡:指东汉末年战乱时,士族知识分子南迁避乱。
- 江左侨立州县:在江南地区设立州县。
- 斗牛之野:指中国境内以牛和虎为图腾的地区。
- 青、徐:青州(今山东)和徐州(今江苏)。
- 吴、越之乡:吴地(今江苏苏州附近)和越地(今浙江一带)。
- 冀、豫:冀州(今河北)和豫州(今河南)。
- 天长地久:形容时间长久。
- 文轨大同:指各地文化风俗逐渐统一。
- 州郡则废置无恒:指各州郡的设置和废置没有固定规律。
- 名目则古今各异:指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呼和名称。
- 故人云某所人也:古人在传记中提到某人时,往往会注明其出生地或所属家族。
- 淄、渑可分:比喻地域界限可以明确划分。
- 不亦难乎:表示很难做到或者难以达到。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史论,通过对古代史书中的列传写法的批评,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文献真实性的追求和质疑。诗中指出,尽管古代史书中有对氏族的详细记载,但对于地方上的详细情况却难以了解。诗人通过夏侯孝若的例子,表达了即使是在个人死后地名改变的情况下,仍然需要追述其事迹以示后来的观点。同时,诗人对晋氏统治下南北分裂的情况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局面使得人们难以找到真实的历史记录,因为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各自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传统。最后,诗人指出,随着历史的推移,各地区的文化习俗逐渐统一,但是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却是五花八门,难以统一。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真实与文献记录之间矛盾的认识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