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知饰词专对,古之所重也。
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是以寻理则事简而意深,考文则词艰而义释,若《尚书》载伊尹之训,皋陶之谟,《洛诰》、《牧誓》、《泰誓》是也。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若《春秋》载吕相绝秦,子产献捷,臧孙谏君纳鼎,魏绛对戮杨干是也。
战国虎争,驰说云涌,人持《弄丸》之辩,家挟《飞钳》之术,剧谈者以谲诳为宗,利口者以寓言为主,若《史记》载苏秦合从,张仪连横,范睢反间以相秦,鲁连解纷而全赵是也。
逮汉、魏以降,周、隋而往,世皆尚文,时无专对。运筹画策,自具于章表;献可替否,总归于笔札。宰我、子贡之道不行,苏秦、张仪之业遂废矣。假有忠言切谏,《答戏》、《解嘲》,其可称者,若朱云折槛以抗愤,张纲埋轮而献直。
诗歌逐句释义及译文
第一句:盖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知饰词专对,古之所重也。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
- 注释:此句强调言语与行动的关联性,指出言辞如果不典雅,行为就不会远达。
- 译文:如果言辞不够优雅而行为不能远播,人们便会知晓,这是古代所重视的。在远古时代,人们质朴简单,语言难以理解,因此需要解释清楚才能传播。
第二句:是以寻理则事简而意深
- 注释:这反映了古人注重简洁的语言表达,通过精简的文字来表达复杂深刻的思想。
- 译文:因此,寻找道理时,事情虽然简单却意味深远。
第三、四句:若《尚书》载伊尹之训,皋陶之谟,《洛诰》、《牧誓》、《泰誓》是也。周监二代,郁郁乎文
- 注释:这里提到了《尚书》中的伊尹、皋陶的训言和谟策,以及《洛诰》、《牧誓》、《泰誓》等文献,显示了古代政治文献的丰富性和深度。
- 译文:《尚书》中记载了伊尹、皋陶的智慧和谋略,以及《洛诰》、《牧誓》、《泰誓》等文献,这些都展现了古代政治智慧的深度。
第五、六句:战国虎争,驰说云涌
- 注释: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争夺霸权,各学派之间的辩论非常激烈。
- 译文: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竞争激烈,各种学说和观点纷至沓来。
第七、八句:人持《弄丸》之辩,家挟《飞钳》之术
- 注释:这两句描述了当时学术辩论的情况,其中《弄丸》和《飞钳》都是比喻辩论技巧和策略。
- 译文:人们持有巧妙的策略来进行辩论,各家各户都擅长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论战。
第九、十句:剧谈者以谲诳为宗,利口者以寓言为主
- 注释:指当时辩论风格偏向于诡辩和用寓言故事来掩饰真实意图。
- 译文:热衷于辩论的人主要使用诡辩技巧,善于言辞的人则喜欢使用寓言来掩饰真实的意图。
第十一句:若《史记》载苏秦合从,张仪连横
- 注释:《史记》记载了苏秦联合六国对抗秦国的策略(合从),张仪推行连横政策的故事(连横)。
- 译文:例如《史记》中记录了苏秦联合六国对抗秦国的策略(合从)和张仪推行连横政策的故事。
第十二、十三句:范睢反间以相秦,鲁连解纷而全赵
- 注释:范雎通过反间计成功地帮助秦国统一六国(反间以相秦),而鲁仲连则通过巧妙化解纠纷使赵国免遭灭亡(鲁连解纷)。
- 译文:例如范雎通过反间之计成功帮助秦国完成统一,而鲁仲连则巧妙地解决了纷争,使赵国得以保全。
第十三、十四句:假有忠言切谏,《答戏》、《解嘲》,其可称者
- 注释:这里的“假有”指的是假设的情景或虚构的例子,“切谏”表示诚恳的建议或批评。
- 译文:假设有忠诚的直言进谏之人,他们撰写的文章叫做《答戏》和《解嘲》。
第15、16句:若朱云折槛以抗愤,张纲埋轮而献直
- 注释:朱云因直言进谏被判处折断铁栏杆示众,张纲则因坚持真理而被埋藏车轮。
- 译文:如果朱云因为直言进谏而受到处罚(折槛以抗愤),张纲则坚持原则而被埋藏(张纲埋藏)。
第17、18句:若斯二者,皆古之所重也。夫上古之世
- 注释:此处提到的朱云、张纲的行为都是古代重视的品质。
- 译文:这两种行为都是古代所推崇的。
第19、20句:若史官记功,宰我、子贡之道不行,苏秦、张仪之业遂废矣。假有忠言切谏
- 注释:这里提到如果史书只记载功绩而忽略错误,那么像宰我、子贡那样的儒家学者的教导就不会实行,苏秦、张仪的事业就会失败。
- 译文:假如史书只记载功绩而忽略错误,那么就像宰我、子贡这样的儒家学者的教导就不会实施,苏秦、张仪的事业就会失败。
第21、22句:假有忠言切谏,《答戏》,其可称者若朱云折槛以抗愤
- 注释:假设有忠诚的直言进谏之人,他们所写的文章可以称为《答戏》。
- 译文:比如朱云因为直言进谏而被处以折断铁栏示众,这就是《答戏》。
第23、24句:若张纲埋轮而献直,《解嘲》是也
- 注释:张纲被埋藏车轮以表示其正直,这种行为被称为《解嘲》。
- 译文:如果张纲因为坚持真理而被埋藏车轮以表明其正直,这种行为便被称为《解嘲》。
第25、26句:若史官记功,宰我、子贡之道不行
- 注释:如果史书只记载功绩而不记过失,那么儒家的教诲就不能贯彻实施。
- 译文:假如史书只会记载功绩而忽略过错,那么儒家的教诲就不能得到贯彻。
第27、28句:苏秦、张仪之业遂废矣。假有忠言切谏,若朱云折槛以抗愤
- 注释: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事业就此结束。如果有忠诚的直言进谏之人,他们的事迹就可以称为《朱云折槛以抗愤》。
- 译文:这样一来,如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事业就会终止。如果有忠诚的直言进谏之士,他们的事迹就可以被称为《朱云折槛以抗愤》。
第29、30句:若史官记功,宰我、子贡之道不行,苏秦、张仪之业遂废矣
- 注释:如果史书只记载功绩而不提及过失,那么像宰我、子贡这样的儒家学者的教义就无法得到实施。
- 译文:如果史书只记载功绩而忽略过失,那么像宰我、于贡这样的儒家学者的教义就无法得到实施。
赏析
《史通·内篇·言语第二十》通过对古代历史事件的回顾,揭示了言语的重要性及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文中详细阐述了言辞与行动的关系,强调了言辞的雅正与否直接关系到行为的成败。这不仅是对古代政治智慧的总结,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这段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到古代对于言辞的严谨态度及其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