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宓之酬吴客,王融之答虏使,此之小辩,曾何足云。是以历选载言,布诸方册,自汉以下,无足观焉。

寻夫战国已前,其言皆可讽咏,非但笔削所致,良由体质素美。何以核诸?

至如讨“鹑贲”、“鸲鹆”,童竖之谣也;“山木”、“辅车”,时俗之谚也;“皤腹弃甲”,城者之讴也;“原田是谋”,舆人之诵也。斯皆刍词鄙句,犹能温润若此,况乎束带立朝之土,加以多闻博古之识者哉!则知时人出言,史官入记,虽有讨论润色,终不失其梗概者也。

夫《三传》之说,既不习于《尚书》;两汉之词,又多违于《战策》。足以验氓俗之递改,知岁时之不同。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方复追效昔人,示其稽古。是以好丘明者,则偏摸《左传》;爱子长者,则全学史公。用使周、秦言辞见于魏、晋之代,楚、汉应对行乎宋、齐之日。而伪修混沌,失彼天然,今古以之不纯,真伪由其相乱。故裴少期讥孙盛录曹公平素之语,而全作夫差亡灭之词。虽言似《春秋》,而事殊乖越者矣。

【诗句】
秦宓之酬吴客,王融之答虏使,此之小辩,曾何足云。是以历选载言,布诸方册,自汉以下,无足观焉。
【译文】
秦宓回答吴国的客人,王融对北魏的使者进行了回答,他们的这些小辩论,又算得上什么呢?因此,历代的记载,都被收录在了各类书籍中,从汉代以后,就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了。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历史记载中的一些辩论和对话,指出它们虽然有其价值,但是与古代的语言相比,已经失去了原始的韵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记载的态度,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历史,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和辞藻的堆砌。
【注释】

  1. 史通·内篇·言语第二十:这是一部关于史学理论的著作,作者为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2. 秦宓之酬吴客:指三国时期蜀国丞相秦宓回应吴国使者的言论。
  3. 王融之答虏使:指南朝宋明帝时,王融回答北魏使者的话语。
  4. 小辩:即小小的辩论或对话,这里指的是那些没有深度和内涵的辩论。
  5. 历选载言:指历代史书中收录的言论或对话。
  6. 方册:泛指各种书籍。
  7. 汉以下:指汉代之后的历史时期。
  8. 伪修混沌:意为模仿古人,却失去了真实的自然美。
  9. 裴少期:唐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野,著有《史官论》。
  10. 孙盛录曹公平素之语:指孙盛在其著作《晋阳秋》中所记录的曹丕(魏文帝)的一些言论。
  11. 全作夫差亡灭之词:裴少期批评孙盛在记录曹丕的言论时,过于强调夫差(春秋五霸之一)灭亡的事实,而忽略了其他更有价值的信息。
  12. 裴少期讥孙盛录曹公平素之语:裴少期对孙盛的这段记载表示不满,认为他没有完全记录曹丕的原话,而是对其进行了片面的夸大。
  13. 夫差亡灭之词:孙盛在记录这段话时,过分强调了夫差灭亡的事实,而忽略了其他更有价值的观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