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京板荡,五胡称制,崔鸿鸠诸伪史,聚成《春秋》,其所列者,十有六家而已。魏收云:鸿世仕江左,故不录司马、刘、萧之书,又恐识者尤之,未敢出行于外。按于时中原乏主,海内横流,逖彼东南,更为正朔。适使素王再出,南史重生,终不能别有异同,忤非其议。安得以伪书无录,而犹罪归彦鸾者乎?
且必以崔氏祖宦吴朝,故情私南国,必如是,则其先徙居广固,委质慕容,何得书彼南燕,而与群胡并列!爱憎之道,岂若是邪?且观鸿书之纪纲,皆以晋为主,亦犹班《书》之载吴、项,必系汉年,陈《志》之述孙、刘,皆宗魏世。何止独遗其事,不取其书而已哉!但伯起躬为《魏史》,传列《岛夷》,不欲使中国著书,推崇江表,所以辄假言崔志,用纾魏羞。且东晋之书,宋、齐之史,考其所载,几三百篇,而伪邦坟籍,仅盈百卷。若使收矫鸿之失,南北混书,斯则四分有三,事归江外。非唯肥瘠非类,众寡不均;兼以东南国史,皆须纪传区别。兹又体统不纯,难为编次者矣。收之矫妄,其可尽言乎!
【诗句】
自二京板荡,五胡称制,崔鸿鸠诸伪史,聚成《春秋》,其所列者,十有六家而已。
【译文】
自从二京沦陷后,五胡在中原称霸,崔鸿收集了许多伪史,汇编成了《春秋》,《春秋》中所记载的,只有十六家而已。
【注释】
- 二京:指东晋时期的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和后赵的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
-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前秦、后燕、北凉、南凉、西秦等政权。
- 鸠诸伪史:收集各地的伪史。
- 《春秋》:这里可能指的是崔鸿编纂的历史著作《国统纪》或《古今注》。
- 所列者:所记载的对象。
- 十有六家:共有十六种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 鸠:收罗,汇集。
- 聚成:编集成。
- 春秋: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这里指代历史典籍。
- 列:记载,收录。
- 十六家:十六个国家或地区。
- 板荡:国家政治动荡不安。
- 五胡称制:五胡各占据一方称霸中原。
- 崔鸿:东晋时期的历史学者,曾任秘书监。
- 鸠诸伪史:收集各地的伪史。
- 南北混书: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著作混杂。
- 考其所载,几三百篇:考察这些著作,大约有三百多篇。
- 伪邦坟籍:伪国的史籍。
- 仅盈百卷:仅收集了一百卷左右。
- 若使收矫鸿之失:如果收采并纠正了崔鸿的错误。
- 四分有三:指四分天下三分属于魏,还有一部分被晋所占有。
- 肥瘠非类:肥沃贫瘠不同种类。
- 众寡不均:人数多少不一样。
- 此又体统不纯,难为编次者矣:这又表明体例不统一,难以编排整理。
- 其可尽言乎:是否可以全部说明呢?
【赏析】
这首诗是针对魏收撰写的《魏书》而发的批评。崔鸿在《魏书》中没有收录司马家族、刘渊、萧宝夤等人的作品,引起了一些学者的不满,认为这样做是不公正也不准确的。作者认为,崔鸿虽然对五胡乱华时期的史实记录不全,但并不应该因此而否定他的贡献,更不应该因此就全盘否定他的工作。同时,作者也指出,魏收在处理历史事件时存在偏见,如对于五胡乱华时期的史实记载不够全面,以及他在处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著作时的不公允等,这些都是需要批判的观点,而非仅仅因为崔鸿在《春秋》中没有收录司马家族、刘渊等人的作品而进行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