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述者,岂徒然哉!或以取舍难明,或以是非相乱。由是《书》编典诰,宣父辨其流;《诗》列风雅,卜商通其义。夫前哲所作,后来是观,苟夫其指归,则难以传授。而或有妄生穿凿,轻究本源,是乖作者之深旨,误生人之耳目,其为谬也,不亦甚乎!
昔夫子之刊鲁史,学者以为感麟而作。案子思有言:吾祖厄于陈、蔡,始作《春秋》。夫以彼聿修,传诸诒厥,欲求实录,难为爽误。是则义包微婉,因攫莓而创词;时逢西狩,乃泣麟而绝笔。传者徒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以为自反袂拭面,称吾道穷,然后追论五始,定名三叛。此岂非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之所致耶?
孙盛称《左氏春秋》书吴、楚则略,荀悦《汉纪》述匈奴则简,盖所以贱夷狄而贵诸夏也。案春秋之时,诸国错峙,关梁不通,史官所书,罕能周悉。异乎炎汉之世,四海之家,马迁乘传,求自古遗文,而州郡上计,皆先集太史,若斯之备也。况彼吴、楚者,僻居南裔,地隔江山,去彼鲁邦,尤为迂阔,丘明所录,安能备诸?且必以蛮夷而固略也,若驹支预于晋会,长狄埋于鲁门,葛卢之辨牛鸣,郯子之知鸟职,斯皆边隅小国,人品最微,犹复收其琐事,见于方册。安有主盟上国,势迫宗周,争长诸华,威陵强晋,而可遗之者哉?又荀氏著书,抄撮班史,其取事也,中外一概,夷夏皆均,非是独简胡乡,而偏详汉室。盛既疑丘明之摈吴、楚,遂诬仲豫之抑匈奴,可谓强奏庸音,持为足曲者也。
《史通·内篇·探赜》为唐代刘知几所著。该文是《史通》的第三十七篇,内容涉及对史书编纂体例与历史评价方法的探讨。以下是对该诗逐句释义及翻译:
- 古之述者:
- 岂徒然哉:表示并非空谈,而是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或价值。
- 取舍难明:指出史书在记述事件时,如何取舍和解释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事情。
- 是非相乱:指不同的史学观点或解读会导致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或评价。
- 由是《书》编典诰:
- 宣父辨其流:孔子通过《尚书》来辨别各种政治和道德的流向。
- 《诗》列风雅:《诗经》中将不同的诗歌分为风、雅等类别,反映了社会的不同阶层和文化特点。
- 夫前哲所作:
- 后来是观:即后世的人能够从先贤的作品中学到知识和智慧。
- 苟夫其指归:如果后人能够理解并继承前人的旨趣。
- 则难以传授:
- 妄生穿凿:随意地添加新的见解或解释,导致历史的解读偏离了原始的意图。
- 轻究本源:不深入研究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背景,只追求表面的理解。
- 此为乖作者之深旨:这种做法违背了历史学家的初衷和深意。
- 误生人之耳目:误导读者的理解,影响他们对历史的认知和判断。
- 其为谬也:这种误解或错误的解读是非常不正确的。
- 昔夫子之刊鲁史:
- 学者以为感麟而作:学者们认为孔子编写《春秋》是因为受到麒麟出现的启发。
- 子思有言:这里引用了孔子的话,强调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 子云《左氏春秋》:
- 书吴、楚则略:左丘明在《左传》中简略地记录了吴国和楚国的事件。
- 荀悦《汉纪》述匈奴:荀悦在《后汉书》中简略地描述了匈奴的情况。
- 盖所以贱夷狄而贵诸夏也:
- 贱夷狄而贵诸夏:贬低少数民族,推崇汉族文化。
- 孙盛称左氏春秋书吴、楚则略,荀悦《汉纪》述匈奴则简:孙盛批评左丘明的《左传》忽略了吴国和楚国,而荀悦的《后汉书》对匈奴的描述过于简略。
- 案春秋之时:
- 诸国错峙:春秋时期各国相互对峙,局势混乱。
- 关梁不通:道路和桥梁不通,信息传递不畅。
- 史官所书:当时的史官记录了这些情况。
- 异乎炎汉之世:
- 四海之家:汉朝时期,四海之内的国家都相互交流。
- 马迁乘传:司马迁出使西域,收集各地的历史资料。
- 求自古遗文:寻找古代的文献资料。
- 州郡上计,皆先集太史:州县向中央汇报时,要先汇集太史令的资料。
- 况彼吴、楚者:
- 僻居南裔:吴国地处南方。
- 地隔江山:与中原隔绝。
- 去彼鲁邦尤迂阔:与鲁国的地理位置相比,吴国更为偏远。
- 丘明所录安能备:
- 尽皆边隅小国:吴、楚两国都是边境国家。
- 人品最微: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
- 收其琐事见于方册:他们在史书中记录的琐碎事情被收录。
- 安有主盟上国:
- 势迫宗周:晋国强大到足以压制周朝的地步。
- 争长诸华,威陵强晋:晋国试图统一华夏地区,压制其他国家。
- 而可遗之耶:这些行为难道可以被忽视吗?
《史通·内篇·探赜》通过对古代史书的评析,揭示了史书编纂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刘知几通过批判那些缺乏真实意图的史家和对历史事件的片面解读,呼吁学者们要深入理解并继承前人的旨趣,以更好地传承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