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识有通塞,神有晦明,毁誉以之不同,爱憎由其各异。盖三王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逢孔宣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辩其利害,明其善恶。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夫以丘明躬为鲁史,受经仲尼,语世则并生,论才则同耻。

彼二家者,师孔氏之弟子,预达者之门人,才识本殊,年代又隔,安得持彼传说,比兹亲受者乎!加以二《传》理有乖僻,言多鄙野,方诸《左氏》,不可同年。

故知《膏肓》、《墨守》,乃腐儒之妄述;卖饼、太官,诚智士之明鉴也。

逮《史》、《汉》继作,踵武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张晏云:迁殁后,亡《龟策》、《日者传》,褚先生补其所缺,言词鄙陋,非迁本意。案迁所撰《五帝本纪》、七十列传,称虞舜见阨陋,遂匿空而出;宣尼既殂,门人推奉有若。其言之鄙,又甚于兹,安得独罪褚生,而全宗马氏也?刘轨思商榷汉史,雅重班才,惟讥其本纪不列少帝,而辄编高后。案弘非刘氏,而窃养汉宫。时天下无主,吕宗称制,故借其岁月,寄以编年。而野鸡行事,自具《外戚》。譬夫成为孺子,史刊摄政之年;厉亡流彘,历纪共和之日。而周、召二公,各世家有传。班氏式遵曩例,殊合事宜,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markdown

史通·内篇·鉴识第二十六:

原文

夫人识有通塞,神有晦明,毁誉以之不同,爱憎由其各异。盖三王之受谤也,值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逢孔宣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辩其利害,明其善恶。

逐句释义和翻译

  1. 人的认识有通达与闭塞,神灵有明亮与晦暗。
  • “夫人识有通塞”指的是人的认知能力或理解力存在差异。
  • “神有晦明”则指神灵或事物的本质存在光明与阴暗的两面。
  1. 三王遭受诽谤,是因为遇到了鲁仲连。
  • “盖三王之受谤也”指的是历史上的三位君主(如夏桀、商纣和周幽王)在历史上受到批评。
  • “值鲁连而获申”意即因为有了鲁仲连这样的历史人物,使得这些君主的名誉得以恢复。
  1. 五霸因专权而出名,但遇到孔宣时却被诋毁。
  • “五霸之擅名也”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 “逢孔宣而见诋”中的孔宣可能指的是孔子或类似儒家思想家的人物,他们批评五霸的行为。
  1. 事物总是有其固定标准,而鉴识却没有固定的判断。
  • “物有恒准”意味着所有事物都有其固有的标准。
  • “而鉴无定识”表示作为鉴识者的人无法拥有恒定的认识。
  1. 想要找到中庸的评价,实在是千年难遇的机会。
  • “欲求铨核得中”指的是寻求一个公正的判断或评价。
  • “其唯千载一遇”表示这样的情况非常稀有,几乎不可能发生。
  1. 对于史书的研究,需要深入挖掘和探索,才能达到远见和深究的境界。
  • “探赜索隐”意为探索事物的深奥之处。
  • “致远钩深”则是比喻通过深入的研究达到洞察事物本质的目的。
  1. 学者如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就难以分辨事物的利害,也无法辨别善行与恶行的对错。
  • “乌足以辩其利害”意味着学者如果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就无法正确分析事物的利弊。
  • “明其善恶”则是指区分事物的是非好坏。

赏析

《史通·内篇·鉴识》是刘知几批判性地评价历史著作的一种方法。他认为,虽然古代的历史著作如《左传》和《史记》等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但它们也存在缺陷。例如,《左氏》尽管是最优秀的史书之一,但在汉、魏时期却未被列入学官,被儒者们普遍贬低。这表明即使是权威的著作,也可能由于时代变迁而受到质疑。刘知几强调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那些能够深入挖掘并理解历史的学者,才能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他的观点体现了一种批判性和实证性的史学精神,鼓励学者们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