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荀卿有云:远略近详。则知史之详略不均,其为患者久矣。
及干令升《史议》,历诋诸家,而独归美《左传》,云:“丘明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遗。斯盖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也。”又张世伟著《班马优劣论》,云:“迁叙三千年事,五十万言,固叙二百四十年事,八十万言。是班不如马也。”然则自古论史之烦省者,咸以左氏为得,史公为次,孟坚为甚。自魏、晋已还,年祚转促,而为其国史,亦不减班《书》。此则后来逾烦,其失弥甚者矣。
余以为近史芜累,诚则有诸,亦犹古今不同,势使之然也。辄求其本意,略而论之。何者?当春秋之时,诸侯力争,各闭境相拒,关梁不通。其有吉凶大事,见知于他国者,或因假道而方闻,或以通盟而始赴。苟异于是,则无得而称。鲁史所书,实用此道。至如秦、燕之据有西北,楚、越之大启东南,地僻界于诸戎,人罕通于上国。故载其行事,多有阙如。且其书自宣、成以前,三纪而成一卷,至昭、襄已下,数年而占一篇。是知国阻隔者,记载不详,年浅近者,撰录多备。
诗句:
昔荀卿有云:远略近详。则知史之详略不均,其为患者久矣。
译文:
从前荀子曾说过:“治国之道在于长远的谋划和近期的详细处理。”因此,我们了解到历史上的编年史,在记载的详略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这种问题困扰了人们很久。
注释:
- 荀卿: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孟子齐名,被称为“孔孟”,他主张以礼治国,重视礼制的重要性。
- 远略近详:古代对治国方略的描述,其中“远略”指的是长远的规划和战略,“近详”则指近期的具体事务或事件处理。
- 国史:这里特指国家的历史记录,包括帝王的传记、大事记等。
- 孟坚:东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班固(字孟坚),是《汉书》的作者,他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对中国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魏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三国时期的魏国、西晋、东晋统称魏晋。
- 关梁:古代用于交通往来的关口、桥梁,泛指边境上的交通要道。
- 宣公至成公:《春秋》中鲁国的史书,记录了从鲁宣公到鲁成公之间的历史,共三卷。
- 昭公至襄公:《春秋》,又称《春秋经》,是鲁国的史书,记录了从鲁昭公到鲁襄公之间的历史,共有五卷。
- 宣公至襄公:指《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分为三十卷。
- 秦、燕:战国时期的两个强国,秦国位于今天的陕西一带,燕国则位于今天的河北和辽宁一带。
- 西北:泛指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这里指的是秦国和燕国的疆域范围。
- 楚、越:战国时期的两个强国,楚国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越国则位于今天的浙江、福建一带。
- 地僻界于诸戎:地理上被周边的少数民族所包围,这里的“诸戎”指的是分布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的少数民族。
- 人罕通于上国: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与中原地区交往较少,这里的“上国”指的是中原地区的国家。
- 载其行事,多有阙如:记录这些地方的历史事件时,常常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便利不便等原因而有所缺失。
- 宣、成以前三纪而成一卷,至昭、襄已下数年而占一篇:说明《春秋》的编纂过程中,由于地域距离遥远、交通困难等因素,导致一些地区的历史记载不够完整。
赏析:
这首诗通过引用《春秋》和《左传》中的历史记载,揭示了历史编年史在记载详略问题上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它反映了古代历史学家们对于历史记录的重视程度,以及他们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历史事件的关注点。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编年史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历史准确性的追求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