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丘明随闻见而成传,何有故为简约者哉!

及汉氏之有天下也,普天率土,无思不服。会计之吏,岁奏于阙廷;輶轩之使,月驰于郡国。作者居府于京兆,征事于四方,用使夷夏必闻,远近无隔。故汉氏之史,所以倍增于《春秋》也。

降及东京,作者弥众。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甲族,代多髦俊。邑老乡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闻见益多。此中兴之史,所以又广于《前汉》也。

夫英贤所出,何国而无?书之则与日月长悬,不书则与烟尘永灭。是以谢承尤悉江左,京洛事缺于三吴;陈寿偏委蜀中,巴、梁语详于二国。如宋、齐受命,梁、陈握纪,或地比《禹贡》一州,或年方秦氏二世。夫地之偏小,年之窘迫,适使作者采访易洽,巨细无遗,耆旧可询,隐讳咸露。此小国之史,所以不减于大邦也。

《史通·内篇·烦省第三十三》的诗句是“此丘明随闻见而成传,何有故为简约者哉!”,其对应的译文如下:

这是孔子随见闻写成的传记,哪有什么故意简略的!
及到汉朝统治天下的时候,普天之下,没有人不想归服。会计官吏,每年向朝廷奏报;輶轩使者,每月飞驰于各郡国。作者居住在京兆,征召事务于四方,因此汉朝的史书比《春秋》增加了很多内容。
到了东汉以后,写作史书的人更多了。例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甲族,代代都有杰出的人才。邑乡贤达,竞为别录;家牒宗谱,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听闻所见更加多了。这是中兴的史书,所以又比《前汉》扩大了很多的内容。
英明贤能的人出世的地方,哪个国家没有?书之则与日月长悬,不书则与烟尘永灭。因此谢承特别详尽记录了江南的情况,京洛的事情在三吴中缺如;陈寿偏任蜀中,巴、梁语详于二国。如果宋朝、齐朝受命,梁、陈握纪,则地比《禹贡》一州,年方秦氏二世。地域偏僻小,时间窘迫短,恰恰使作史的人采访容易洽,巨细无遗,耆旧可询,隐讳都露出来。这是小国的史书,所以不逊色于大国。

注释:

  1. 丘明:指孔子(字仲尼)
  2. 普天率土:意思是全国的土地。
  3. 会计:管理财务的人。
  4. 輶轩:轻便的车子,用来传递文书或消息。
  5. 居府:居住在官府。
  6. 征事:征调人员进行事务处理。
  7. 夷夏:古代对中原以外民族的统称。
  8. 倍增:《春秋》:指《春秋左传》和《春秋公羊传》,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春秋》,分别写的左氏传和公羊传。
  9. 降:动词,下降的意思。
  10. 至如:像。
  11. 名邦大都:有名的大城。
  12. 地富才良:土地肥沃,人材优良。
  13. 高门甲族:高贵的门阀家族。
  14. 邑乡贤达:县里和乡里的贤德的人。
  15. 竞为别录:争相撰写别传。
  16. 家牒宗谱:家族的档案和族谱。
  17. 笔削:指史官修史时删改文字。
  18. 闻见益多:听闻和见到的东西越来越多。
  19. 宋、齐受命:宋朝、齐国建立。
  20. 梁、陈握纪:梁朝、陈朝掌握政权。
  21. 地比《禹贡》:地方相当于《禹贡》所描述的范围。
  22. 秦氏二世:秦国第二代国君。
    赏析:
    这首诗是《史通·内篇·烦省第三十三》中的一段,主要讨论了史书编写中应注重精简的问题。诗人通过对比汉代和东汉的历史记载,指出即使是小小的国家,也有许多值得被记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存在,使得史书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对于历史的研究来说,不应仅仅追求表面的繁复,而应关注其中的精华所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