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丘明随闻见而成传,何有故为简约者哉!
及汉氏之有天下也,普天率土,无思不服。会计之吏,岁奏于阙廷;輶轩之使,月驰于郡国。作者居府于京兆,征事于四方,用使夷夏必闻,远近无隔。故汉氏之史,所以倍增于《春秋》也。
降及东京,作者弥众。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甲族,代多髦俊。邑老乡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闻见益多。此中兴之史,所以又广于《前汉》也。
夫英贤所出,何国而无?书之则与日月长悬,不书则与烟尘永灭。是以谢承尤悉江左,京洛事缺于三吴;陈寿偏委蜀中,巴、梁语详于二国。如宋、齐受命,梁、陈握纪,或地比《禹贡》一州,或年方秦氏二世。夫地之偏小,年之窘迫,适使作者采访易洽,巨细无遗,耆旧可询,隐讳咸露。此小国之史,所以不减于大邦也。
《史通·内篇·烦省第三十三》的诗句是“此丘明随闻见而成传,何有故为简约者哉!”,其对应的译文如下:
这是孔子随见闻写成的传记,哪有什么故意简略的!
及到汉朝统治天下的时候,普天之下,没有人不想归服。会计官吏,每年向朝廷奏报;輶轩使者,每月飞驰于各郡国。作者居住在京兆,征召事务于四方,因此汉朝的史书比《春秋》增加了很多内容。
到了东汉以后,写作史书的人更多了。例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甲族,代代都有杰出的人才。邑乡贤达,竞为别录;家牒宗谱,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听闻所见更加多了。这是中兴的史书,所以又比《前汉》扩大了很多的内容。
英明贤能的人出世的地方,哪个国家没有?书之则与日月长悬,不书则与烟尘永灭。因此谢承特别详尽记录了江南的情况,京洛的事情在三吴中缺如;陈寿偏任蜀中,巴、梁语详于二国。如果宋朝、齐朝受命,梁、陈握纪,则地比《禹贡》一州,年方秦氏二世。地域偏僻小,时间窘迫短,恰恰使作史的人采访容易洽,巨细无遗,耆旧可询,隐讳都露出来。这是小国的史书,所以不逊色于大国。
注释:
- 丘明:指孔子(字仲尼)
- 普天率土:意思是全国的土地。
- 会计:管理财务的人。
- 輶轩:轻便的车子,用来传递文书或消息。
- 居府:居住在官府。
- 征事:征调人员进行事务处理。
- 夷夏:古代对中原以外民族的统称。
- 倍增:《春秋》:指《春秋左传》和《春秋公羊传》,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的《春秋》,分别写的左氏传和公羊传。
- 降:动词,下降的意思。
- 至如:像。
- 名邦大都:有名的大城。
- 地富才良:土地肥沃,人材优良。
- 高门甲族:高贵的门阀家族。
- 邑乡贤达:县里和乡里的贤德的人。
- 竞为别录:争相撰写别传。
- 家牒宗谱:家族的档案和族谱。
- 笔削:指史官修史时删改文字。
- 闻见益多:听闻和见到的东西越来越多。
- 宋、齐受命:宋朝、齐国建立。
- 梁、陈握纪:梁朝、陈朝掌握政权。
- 地比《禹贡》:地方相当于《禹贡》所描述的范围。
- 秦氏二世:秦国第二代国君。
赏析:
这首诗是《史通·内篇·烦省第三十三》中的一段,主要讨论了史书编写中应注重精简的问题。诗人通过对比汉代和东汉的历史记载,指出即使是小小的国家,也有许多值得被记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存在,使得史书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对于历史的研究来说,不应仅仅追求表面的繁复,而应关注其中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