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刘昺之该博,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家史者,事惟三族,言止一门,正可行于室家,难以播于邦国。且箕裘不堕,则其录犹存;苟薪构已亡,则斯文亦丧者矣。别传者,不出胸臆,非由机杼,徒以博采前史,聚而成书。其有足以新言,加之别说者,盖不过十一而已。如寡闻末学之流,则深所嘉尚;至于探幽索隐之士,则无所取材。杂记者,若论神仙之道,则服食炼气,可以益寿延年;语魑魅之途,则福善祸淫,可以惩恶劝善,斯则可矣。及谬者为之,则苟谈怪异,务述妖邪,求诸弘益,其义无取。

地理书者,若朱赣所采,浃于九州;阚骃所书,殚于四国。斯则言皆雅正,事无偏党者矣。其有异于此者,则人自以为乐土,家自以为名都,竞美所居,谈过其实。又城池旧迹,山水得名,皆传诸委巷,用为故实,鄙哉!都邑簿者,如宫阙、陵庙、街廛、郭邑,辨其规模,明其制度,斯则可矣。及愚者为之,则烦而且滥,博而无限,论榱楝则尺寸皆书,记草木则根株必数,务求详审,持此为能。遂使学者观之,瞀乱而难纪也。于是考兹十品,征彼百家,则史之杂名,其流尽于此矣。至于其间得失纷糅,善恶相兼,既难为覼缕,故粗陈梗概。且同自郐,无足讥焉。

《史通·内篇·杂述第三十四》原文:

昔在三坟、五典,春秋、梼杌,即上代帝王之书,中古诸侯之记,行诸历代,以为格言。其余外传,则神农尝药,厥有本草;夏禹敷土,实著山经;世本辨物,则别为《山海》。其或博综群言,旁贯庶品,则有刘歆之《七略》,扬雄之《方言》,班固之《艺文》,张衡之《灵宪》,总括流别,纂录焉。

译文:

从前,古籍有三坟、五典等经典之作,如春秋、梼杌等都是帝王时期的史书和诸侯时期的记载。这些书籍流传至后世,被视为重要的准则。其他的著作,例如神农尝百草的本草书、夏禹治水的山经和世本对各种事物的分类等等。还有一些著作综合了众多文献,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其中就包括刘歆的《七略》、扬雄的《方言》、班固的《艺文》和张衡的《灵宪》。他们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概括和分类,编纂成书。

注释:

  1. 三坟、五典: 这是古代的典籍,被认为是上古时期帝王的书以及中古时期诸侯的记载。
  2. 春秋、梼杌: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梼杌是晋国的历史。
  3. 神农尝百草、夏禹敷土、世本辨物: 这些都是古代著名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经验。
  4. 三坟、五典: 这是古代的典籍,被认为是上古时期帝王的书以及中古时期诸侯的记载。
  5. 春秋、梼杌: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梼杌是晋国的历史。
  6. 神农尝百草、夏禹敷土、世本辨物: 这些都是古代著名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和经验。
  7. 刘歆之《七略》: 刘歆是西汉的学者,他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把它们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
  8. 扬雄之《方言》: 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他的《方言》是一部记录各地方言的专著。
  9. 班固之《艺文》: 班固是东汉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艺文》是对古代文献的汇编。
  10. 张衡之《灵宪》: 张衡是东汉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的《灵宪》是一部关于天文学的书籍。

赏析: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的史书及其分类,指出了古代文献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引用《史记》、《尚书》等经典之作,展示了古代文化的成就。文章还提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如《神农本草经》、《山海经》等,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理解。同时,通过提及刘歆、扬雄、班固、张衡等人的作品,突出了他们在史学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史书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的宝贵资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