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三坟、五典、春秋、梼杌,即上代帝王之书,中古诸侯之记。行诸历代,以为格言。其余外传,则神农尝药,厥有《本草》;夏禹敷土,实著《山经》;《世本》辨姓,著自周室;《家语》载言,传诸孔氏。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
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
爰及近古,斯道渐烦。史氏流别,殊途并鹜。榷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一曰偏纪,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夫皇王受命,有始有卒,作者著述,详略难均。
有权记当时,不终一代,若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载记》、王韶《晋安陆纪》、姚最《梁后略》,此之谓偏纪者也。普天率土,人物弘多,求其行事,罕能周悉,则有独举所知,编为短部,若戴逵《竹林名士》、王粲《汉末英雄》、萧世诚《怀旧志》、卢子行《知己传》。此之谓小录者也。国史之任,记事记言,视听不该,必有遗逸。于是好奇之士,补其所亡,若和峤《汲冢纪年》、葛洪《西京杂纪》、顾协《琐语》、谢绰《拾遗》。此之谓逸事者也。街谈巷议,时有可观,小说卮言,犹贤于已。故好事君子,无所弃诸,若刘义庆《世说》、裴荣期《语林》、孔思尚《语录》、阳玠松《谈薮》。此之谓琐言者也。汝、颍奇士,江、汉英灵,人物所生,载光郡国。故乡人学者,编而记之,若圈称《陈留耆旧》、周斐《汝南先贤》、陈寿《益部耆旧》、虞预《会稽典录》。此之谓郡书者也。高门华胄,奕世载德,才子承家,思显父母。由是纪其先烈,贻厥后来,若扬雄《家谍》、殷敬《世传》、《孙氏谱记》、《陆宗系历》。此之谓家史者也。贤士贞女,类聚区分,虽百行殊途,而同归于善。则有取其所好,各为之录,若刘向《列女》、梁鸿《逸民》、赵采《忠臣》、徐广《孝子》。此之谓别传者也。阴阳为炭,造化为工,流形赋象,于何不育。求其怪物,有广异闻,若祖台《志怪》、干宝《搜神》、刘义庆《幽明》、刘敬叔《异苑》。此之谓杂记者也。
诗及翻译
《史通·内篇·杂述第三十四》是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所著的一篇文章,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总结。文章首先回顾了古代三坟、五典、春秋、梼杌等经典著作,认为它们都是历代帝王和诸侯的记事录。接着,文章指出这些作品被后世视为格言,而其余外传则包括神农尝百草的《本草经》、《山海经》,夏禹治水的故事,以及《世本》中关于姓氏的记载。这些资料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知识。
诗句释义
- “昔在三坟、五典、春秋、梼杌”:这三部经典著作代表了上代帝王的记事录,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 “行诸历代,以为格言”:这些经典著作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成为他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资料。
- “其余外传,则神农尝药,厥有《本草》;夏禹敷土,实著《山经》”:除了三坟、五典等经典著作外,还有关于神农尝百草的《本草经》和夏禹治水的《山海经》。
- “《世本》辨姓,著自周室”:《世本》是一部记录古代姓氏起源的书籍,它起源于周朝。
- “《家语》载言,传诸孔氏”:《家语》是一本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后来也被传了下来。
译文
这段诗句的翻译如下:
在古代,有三坟、五典、春秋、梼杌这样的书,它们是上代帝王的记事录,中古诸侯的记载。这些书籍在历代流传,被视为格言。其余的外传则包括神农尝百草的《本草经》、夏禹治水的《山海经》、出自《世本》的辨别姓氏的书籍、以及记录孔子言行的《家语》。由此可见,偏记小说自成一家,并且能与正史一起流传。
到了近古时期,史书的种类逐渐增多。史书的流派也各有不同。将这些流派进行归纳,主要有十个方面:一是偏记,二是小录,三是逸事,四是琐言,五是郡书,六是家史,七是别传,八是杂记,九是地理书,十是都邑簿。
接下来讨论近古时期的史书种类逐渐增多的现象。史家的流别有很多,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记录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例如,有些史家专注于某一部分历史(偏纪),有些则更注重短篇记述(小录)。还有一些人通过收集奇闻轶事来补充历史记载(逸事)。街谈巷议虽然琐碎但往往也有其独到之处(琐言)。
国史的编撰责任重大,不仅要记录历史事实,还要传递作者的观点(郡书)。对于地方名士或者重要的地方人物(家史),要详细记载以彰显其成就。此外,还有专门记录名人异事(别传)的史书,记录了那些在特定时代或地域内发生的奇异事件。
还有一些史书是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话题或者风俗习惯的记录(琐记),如街谈巷议等。还有一些史书则是专门针对某个地区的详细记录(郡书),记录了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史书是专门为贵族家族编写的(家史),记录了家族成员的事迹和传承。
这段诗句描述了古代史书的发展和分类情况,体现了史家们从不同角度记录历史的努力和成就。